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思政论文 >

论传统孝道在家庭美德建设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17-04-02 00:03

  本文关键词:论传统孝道在家庭美德建设中的作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中国古代社会,孝道被称作是众德之本、众善之源,它不仅是传统伦理道德的基础,而且是传统道德教育的基础,是中国一切人际关系展开的起点,甚至整个社会的文化、生活、政治都围绕着其展开,对维护传统家庭、社会的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传统孝道是古代自然农耕经济下的产物,其核心内容是子女对父母的赡养、爱敬。人们由爱敬父母,而进一步爱敬他人,将这种爱敬的情感推广到家庭、朋友邻里之间乃至社会上。然而在孝道后来的发展过程中,这种爱敬之情被封建文人利用并不断的加工改造,成为了封建统治者统治人民的思想枷锁,同时也形成了孝道思理论体系想良莠兼有的情况,在历史上造成过消极影响,被后世,尤其是近代广为诟病和批判,在一定时期内造成了社会孝道意识淡化的现象,形成了一定的社会问题。但从其本质上来讲,传统孝道仍然有其优秀的伦理道德教育作用,通过对传统孝道的全面分析,批判的继承传统孝道,剔除其封建专制的一面,克服其自身缺陷,实现其现代转换,其内涵和规范对于提高家庭成员素质,和谐家庭成员关系,稳定和凝聚家庭都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是促进家庭美德建设,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水平的重要助力。
【关键词】:传统孝道 家庭美德 现代转化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649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1 绪论8-12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8-9
  • 1.1.1 研究目的8
  • 1.1.2 研究意义8-9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9-10
  • 1.2.1 国外研究现状9
  • 1.2.2 国内研究现状9-10
  • 1.3 研究思路10-12
  • 2 传统孝道的内涵及其辩证分析12-20
  • 2.1 孝道的产生及演变12-13
  • 2.1.1 孝道的产生12
  • 2.1.2 孝道的演变12-13
  • 2.2 传统孝道的内涵13-15
  • 2.2.1 祖先祭祀13-14
  • 2.2.2 养亲尊亲14
  • 2.2.3 传宗接代14
  • 2.2.4 光宗耀祖14-15
  • 2.2.5 移孝作忠15
  • 2.3 孝道内涵的辩证分析15-20
  • 3 传统孝道和家庭美德建设的关系20-26
  • 3.1 家庭美德建设的内容20
  • 3.2 家庭美德建设是践行孝道的前提20-21
  • 3.3 践行孝道是家庭美德建设的基础21-23
  • 3.3.1 孝道是维系家庭的纽带21-22
  • 3.3.2 孝道是家庭教育的基础22-23
  • 3.4 孝道是家庭美德建设的内在需要23-26
  • 4 传统孝道在家庭美德建设中的困境26-32
  • 4.1 传统孝道在家庭美德建设中的困境26-27
  • 4.1.1 孝道观念的淡漠26
  • 4.1.2 养老问题突出26-27
  • 4.2 传统孝道在现代家庭美德建设中遇到困境的原因27-32
  • 4.2.1 传统文化的断层27-29
  • 4.2.2 孝道教育的缺失29-30
  • 4.2.3 家庭结构的变化30
  • 4.2.4 西方文化的影响30-32
  • 5 传统孝道在家庭美德建设中的现代转换32-38
  • 5.1 传统孝道现代转换的必要性32-33
  • 5.1.1 传统孝道的自身缺陷32-33
  • 5.1.2 历史条件的改变33
  • 5.2 孝道转换的原则33-34
  • 5.2.1 坚持批判继承的原则34
  • 5.2.2 坚持回归家庭伦理的原则34
  • 5.3 传统孝道在家庭美德建设中的现代转换途径34-38
  • 5.3.1 重视孝道的家庭教育34-35
  • 5.3.2 普及孝道的学校教育35-36
  • 5.3.3 增强孝道的社会保障36-38
  • 6 孝道在家庭美德建设中的作用38-44
  • 6.1 孝道有助于提高家庭成员素养38-39
  • 6.2 孝道有助和谐代际关系39-40
  • 6.3 孝道有助于和谐家庭关系40-41
  • 6.4 孝道有助于和睦邻里关系41-44
  • 7 结语44-46
  • 致谢46-48
  • 参考文献48-5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50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车振华;;聊斋俚曲与下层社会的道德教化[J];蒲松龄研究;2008年02期

2 钱广华;;走出黑格尔体系的迷宫——一个另类的解读[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3 宛小平;理性·反理性·非理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价值的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4 程乃胜;;论法制现代化研究中的历史哲学研究范式[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5 强昌文;;个体主义伦理观与权利[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6 毕涛;;论中国古代叙事诗之“隐”[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7 马克锋;梁启超与传统墨学[J];安徽史学;2004年06期

8 胡河宁;孟海华;饶睿;;中国古代人际传播思想中的关系假设[J];安徽史学;2006年03期

9 范浩星,朱亚宗,刘戟锋;传统伦理悲剧性解析与当代中国伦理的重建[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10 郭新建;;法治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德文;;婚姻形式与村庄性质——转型期乡村婚姻形式的一项考察[A];中国社会学会2007年会“社会建设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贾雪丽;;论当代中国大学生“孝”德教育[A];“传承人文奥运精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黄裳裳;;理解“典型环境”观念的理性基础及多元视角[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4 李敏;;(理)工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实验室建设与管理[A];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1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5 杨宜音;;社区公共参与:是否参与 谁来参与 如何参与[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6 李毅红;;公德教育与北京的世界城市建设——以公共图书馆建设为例[A];世界城市北京发展新目标——2010首都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单依群;;整合县馆网络资源 服务于新农村建设[A];新环境下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第六届中国社区和乡镇图书馆发展战略研讨会征文集(上册)[C];2007年

8 杜靖;;五服-姻亲与宗族——一个汉人社会研究的新框架[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六辑)[C];2009年

9 龚友德;;孝与当代中国家庭道德建设[A];孔学研究(第四辑)[C];1998年

10 秦德君;张玲彤;;中国国民文化特性的分析模式[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胡文辉;语言评价理论的价值哲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洁;大学捐赠基金运作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吕庙军;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符号[D];南开大学;2010年

8 尹佳涛;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D];南开大学;2010年

9 王国保;中国文化因素对知识共享、员工创造力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10 李华;孟子与汉代《诗经》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倩;农村低保对象的社会支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孙超;当代大学生孝文化教育缺失原因及其对策探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睿婷;荀子道德教育思想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蒋铃;中国传统孝道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范登殿;合同诈骗罪中“合同”概念之解析[D];湘潭大学;2010年

6 张玉荣;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机制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廖圣财;扬弃与超越[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吉;契嵩孝亲观探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杨晓莉;高校医学生感恩教育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谢飞扬;我国中学德育文化重构初探[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论传统孝道在家庭美德建设中的作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15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2815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f50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