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孝道的再生产:话语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0-09-24 18:46
近年来对于孝道的提倡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人们深感孝道的衰落带来的精神危机,试图发掘传统孝道的价值,以促进和谐社会道德建设。但是随着社会的变迁,传统孝道的标准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何者为孝,何者为不孝引起了人们的广泛争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遭遇孝的困境,如外出打工与“父母在,不远游”的困境,计划生育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困境,及火葬与“祭葬以礼”的困境等。对于这些问题的调查分析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和理解传统孝道,在继承和发扬其精髓的过程中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因此从田野调查出发揭示孝道实践的内在逻辑,以发掘其中包含的人文价值,这即是本论文选题的实践意义。 从论文选题的理论出发点来看,现有关于孝道的研究多侧重文本分析,解释大传统精英文化中的孝道思想,停留在理想化与抽象化的层次,缺乏与日常生活实践的沟通和连接。或是将孝作为一个心理学概念,以问卷调查的方法来了解人们对于孝的看法,脱离了孝道实践的具体社会文化场景,缺乏现场感和生活气息。不少研究割裂了孝道实践中物质与精神的联系,片面强调某一方面,失之偏颇。尤其对小传统民间文化中的孝道存在偏见,认为其实践建立在财产继承的功利性目的上,缺乏对其中精神与仪式层面的关注和探讨。 本研究试图突破以上这些局限,从田野中观察到的有关孝的困境出发来阐释孝道在小传统文化的实践,探讨孝道中包含的精神价值。并将孝道的实践放到动态的社会文化场景中来分析其意义是如何再生产的,展现小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总之,发掘传统文献里有关孝的表述中有人类学研究价值的东西,并试图与现代西方人类学相关理论(礼物之灵与社区之神的研究)进行对话,这即是本论文选题的理论意义。 本文基本内容包括孝道在家庭、社区、国家的话语与实践,将孝道具体化为代际关系、社区礼治秩序和推己及人的内在逻辑三个层面来论述其在田野点——古寨村社区的实践。 古寨村位于河南省中南部漯河市舞阳县,是一个面对面的乡土社区,人们几辈子生活在同一个地方,彼此非常熟悉。当地是一个杂姓村,没有大的家族。人们的生活围绕农忙与农闲时节交替进行。外出打工割不断人们的乡土情结。孝道作为共同的道德在外出打工、商品经济与国家的生死控制面前遭遇一系列困境。人们在应对这些困境的过程中表达了对孝道价值的珍视,并再生产了孝道。 孝道在家庭的实践表现为父母子女两代间的不对称互惠,随着上有祖先下有孙子的加入,这种不对称互惠走向对称,从中体现了人们在家庭中追求的延续性和名分伦理原则。孝道的实践保证了家庭的延续和内外的和谐。随着社会的流动性增加,外出打工的普遍,代际的不对称互惠关系得到强化。人们在应对外来的机遇和挑战的过程中明确了代际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从而再生产了孝道。 孝在家庭与社区的实践有着共同的基础,即对做人逻辑的理解与认同及对于人生终极意义的追求,其表现则为人情规则,重视情与义的交流和关系的持续,从而孝的实践可以由家庭推及社区。通过对不孝的惩罚凸显了社区关于孝的共同理解。而社区的仪式、节日和公共生活无不灌输着这一人情的规则,传承着孝道。商品经济的发展使金钱规则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人情规则始终超越了金钱规则。人们在以人情规则来建构社区礼治秩序的过程中使孝道实现了再生产。 家庭和社区的孝道在国家力量面前遭遇了一系列困境,尤其是生死控制政策与人们孝的实践产生了矛盾。在当地人看来,生死过程是连续性的,传统葬礼表达了人们对于人生意义的理解和追求,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的设计。而计划生育和火葬政策将人在这两个方向上的意义压缩了。国家在推行生死控制政策时不能不考虑人们对人的尊严与价值、人生终极意义的追求,这种追求是他们在孝道实践中推己及人的基础。只有充分尊重这一基础,才能缓解孝与忠的困境,将小传统中孝的实践发扬光大,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本论文的创新见解包括:一、孝道的实践是物质与精神、世俗与超世俗追求的统一体,表现在代际关系方面,是两代不对称互惠与三代对称互惠的统一。不少研究关注于两代间的互惠,较少涉及第三方。而孝道实践中对于个体生命与家庭延续性的追求只有在第三方——上有祖先下有孙子加入的情况下才显现出来,并促使代际交换的双方——父母与子女遵守共同的规则,即传承生命的义务,保证家庭后继有人,并依名分伦理原则来各尽其义务。因此孝道在家庭中的实践不仅限于现世的赡养,还包括父母去世后的丧礼和祭祀活动,更重要的是保证家庭的延续。除了物质上的回报,人们更看重孝心的表达及给父母的精神慰藉。 二、孝道来自家庭,又不限于家庭。不少论者将孝道与家族主义扣连在一起,认为随着家族组织的衰落,孝道再也没有提倡的必要。本研究试图跳出这一框架,从社区的角度来探讨小传统文化中对于孝的维持机制。这里的社区侧重人们因长期共同的生活而形成的亲密关系和在互动中创造出的共同文化意义体系,即社会学家滕尼斯所说的共同体(Gemeinschaft),并在社区共同理解的基础上探讨孝道的话语与实践。社区中孝道的实践同样涉及物质与精神的层面,尤其是相关的宗教和仪式活动传达着人们精神层次的需求,不能一概视之为迷信而打倒。社区的世俗和神圣的公共生活促进了人们对于精神共同体的理解与认同,并在应对国家力量改造的过程中强化了对这一共同体的需求。 三、无论是传统文献中有关孝的表述还是人类学中有关礼物之灵与社区之神的研究,都强调人们对于世俗生活之上的精神性东西的追求,这种追求不因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孝道与西方人类学相关理论有了对话的基础。正是其中包含的对人的尊严和价值、人的终极意义的追求赋予了孝道再生产的能力。小传统文化以保证人们尊严和价值的实现为基础建构了精神共同体。与西方人类学理论强调的人神契约推及人与人的相处之道不同,孝道中强调的是人的主体性实践,由人与人的相处之道、人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追求推及人与神的关系,并借助于神、祖先与鬼的象征体系强化这些规则与追求。 当然孝道的话语与实践是一个复杂的议题,而作者学识、能力有限,只能就田野体会作一点浅见。若今后深入研究尚可就孝道在小传统文化中的实践作进一步的探讨,如人们对孝与报、礼、忠之间关系的理解,人情规则对孝的维持作用及孝道与民族国家建设所要求的公民道德如何协调等问题还需作深入的田野工作和理论探索,这些讨论将是很有意义的工作。
【学位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D649
【部分图文】:
舞阳县地图
葬礼
洗衣服的妇女图
本文编号:2826122
【学位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D649
【部分图文】:
舞阳县地图
葬礼
洗衣服的妇女图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费孝通;家庭结构变动中的老年赡养问题——再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3期
2 魏英敏;“孝”与家庭文明[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1期
3 费孝通;试谈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4 费孝通;重读《江村经济·序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5 郑萍;村落视野中的大传统与小传统[J];读书;2005年07期
6 郁有学;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传统孝道的批判与重建[J];东岳论丛;1996年02期
7 张荣华;;文化史研究中的大、小传统关系论[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8 李婵;农村社区精英研究综述[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03期
9 张琳;漫谈“孝”的道德[J];孔子研究;1988年04期
10 韩恒;;法规的运行——以G村的殡葬改革为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本文编号:28261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2826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