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思政论文 >

先秦儒家人格思想与现代社会人格培育

发布时间:2020-10-09 11:38
   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先进与落后、文明与愚昧、现代与传统等问题相互交织,冲击人们心理,考验着人们的承受能力。我国正处于社会快速转型期,人们情感贫乏、信念缺失、唯利是图,社会失范现象频发。如震惊人心的“小悦悦事件”、“公务员殴打父母事件”,以及引起社会热议的“要不要扶倒地老人”话题,这些都表明当今社会道德问题凸显,社会成员人格危机显现,培育现代社会健康人格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近年来西方学界往往将人格培育归于“临床心理”范畴,并试图以医疗手段矫治各种病态人格,然效果并不乐观。事实上,重视人格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和亮点。而作为中国传统思想之重要组成部分的先秦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人格培育有着重要借鉴意义。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模式倡导天下士君子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将个人道德修养和治国平天下相联系,体现其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儒家倡导的重义轻利、仁爱忠恕亦为人们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提供借鉴。先秦儒家的人格教育思想体现着对人道、人权和人生价值的理解与追求,与现代社会提倡人生价值的实现及人的全面发展等人格特征不谋而合,两者具有很大的契合性。 本文旨在通过对先秦儒家人格思想的深入探析,挖掘儒家人格培养的思路与方法,用于指导现实社会中个体的人格塑造,为培育和谐社会的人格基础提供教育借鉴,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与路径,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全文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言,主要是分析研究背景;指出本文的创新之处;介绍国内外研究现状;阐明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第二部分是对于先秦儒家人格思想的解析和评价,主要阐明以下几个问题:(1)对于人格基本概念的界定;(2)分析先秦儒家人格思想的内容,其中具体阐述了儒家思想中的人文精神、其理想人格设定、特质和发展演变、达成理想人格的途径和方法;(3)评价先秦儒家人格思想的历史价值和现代意义。 第三部分是先秦儒家人格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人格培育的价值分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先秦儒家人格思想予以现代社会人格培育的视域借鉴:发展主体性教育以及强调个体差异化教育;(2)是先秦儒家人格思想丰富了现代社会人格培育内容: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重义轻利,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仁爱忠恕,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快乐,保持健康的心理品质;自强不息,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第四部分是先秦儒家人格思想对现代社会人格培育的路径分析:学习理论和躬身实践相结合;自省和他律相结合;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发挥教育者人格示范作用。 最后,阐明现代社会人格培育中,对包括先秦儒家人格思想在内的传统思想应持有的基本态度和价值标准。
【学位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2
【中图分类】:B222;D64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状况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当前学界研究特色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应用价值
    1.4 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
2 先秦儒家人格思想解析
    2.1 基本概念界定
    2.2 先秦儒家人格思想的基本内容
        2.2.1 儒家思想中的人文精神
        2.2.2 先秦儒家理想人格的设定
        2.2.3 理想人格特质
        2.2.4 先秦儒家理想人格的演变
        2.2.5 人格践履
    2.3 先秦儒家人格思想评价
        2.3.1 先秦儒家人格思想的历史价值
        2.3.2 先秦儒家人格思想的现代意义
3 先秦儒家人格思想对现代社会人格培育的价值分析
    3.1 先秦儒家理想人格予以现代人格培育的视域借鉴
        3.1.1 强调人的自主性,发展主体性教育
        3.1.2 强调区分个体差异,制定多层次的教育目标
    3.2 先秦儒家人格思想丰富了现代社会人格培育的内容
        3.2.1 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2.2 重义轻利,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3.2.3 仁爱忠恕,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3.2.4 和谐快乐,保持健康的心理品质
        3.2.5 自强不息,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4 先秦儒家人格思想对现代社会人格培育的路径分析
    4.1 学习理论和躬身实践相结合
    4.2 自省与他律相结合
    4.3 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4.4 发挥教育者人格示范作用
5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论文发表情况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人求;先秦儒家文化哲学研究述评[J];合肥联合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2 张瑞雪,李化成;秩序与和谐——论先秦儒家对和谐社会的构想[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3 张国增;;先秦儒家义利观及其当代意义[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4 刘晓燕;;浅谈先秦儒家与伊斯兰文化的和谐思想[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5 周瀚光;先秦儒家与古代数学[J];齐鲁学刊;1986年05期

6 王应常;;论先秦儒家的义利观[J];广西社会科学;1988年02期

7 许亚非;析孔孟荀的义利观[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6期

8 陈爱珠;重义轻利,鉴古启今——先秦儒家义利思想探说[J];兰州商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9 赵吉惠;读商国君著《先秦儒家仁学文化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10 王易;论先秦儒家的国家关系伦理思想[J];河北学刊;200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定文;;试论先秦儒家的忧患意识及其现代转化[A];北京大学海峡两岸第二届公共管理论坛——传统文化与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刘芳;;先秦儒家的消费经济思想[A];孔学研究(第十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温克勤;;先秦儒家伦理精粹与中华民族精神[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4 李锐;;论先秦儒家人格思想与21世纪新人[A];孔学研究(第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五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第三次孔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5 何齐宗;;先秦儒家美育思想探讨[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燕国材;;先秦儒家的学习理论[A];中国心理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及建会60周年学术会议(全国第四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上)[C];1981年

7 章立明;;试论先秦儒家政治伦理向现代经济伦理转换的可能性[A];孔学研究(第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六次暨海峡两岸第四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8 马涛;;论先秦儒家忠孝观的批判与继承[A];历史与现实论稿[C];1991年

9 梅汝莉;李生荣;;先秦儒家与科技教育述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樊泳湄;;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现代启示[A];孔学研究(第八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八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关健英 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从税赋讨论看先秦儒家的民生关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吉林大学 吴树勤;先秦儒家丧礼的功能与实质[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3 于民雄 作者系贵州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浅论先秦儒家的和谐观念[N];贵阳日报;2007年

4 李孝纯;浅谈先秦儒家的学习观[N];学习时报;2002年

5 明辉;教化始于刑罚前 先秦儒家法律观[N];人民法院报;2007年

6 周树华;先秦儒家的和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N];中国文化报;2007年

7 采写 杨祖继 黄霞;人格培育需要高尚的灵魂引导[N];成都日报;2006年

8 乐爱国;孔孟儒学与科技[N];光明日报;2007年

9 郭沂;儒学当代发展的回顾和展望[N];人民政协报;2005年

10 韩喜凯;吸取儒学思想精华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N];中国文化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宏建;大学生人格培育的机理与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2 王公山;先秦儒家诚信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3 王美凤;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4 成云雷;先秦儒家圣人与社会秩序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郭振香;先秦儒家情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6 陈继红;“分”与伦理[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7 米继军;先秦儒家中庸之道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晁乐红;中庸与中道[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9 张杰;先秦儒家性情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3年

10 徐九仙;当代中国外交道义因素的儒家伦理取向分析[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尚伟;先秦儒家“比德”思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2 谢王彬;先秦儒家师道研究[D];汕头大学;2010年

3 汪三汝;先秦儒家德育智慧及其现代启示[D];暨南大学;2011年

4 文之峰;巴别塔的建造[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5 康华茹;先秦儒家“内圣外王”之道的理想设计及其理论困境[D];郑州大学;2010年

6 王晓飞;先秦儒家“仁爱”思想及其价值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姚云云;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8 成相如;先秦儒家的命运观[D];苏州大学;2010年

9 蒋龙祥;先秦儒家德治思想述论[D];吉林大学;2004年

10 袁晓晶;先秦儒家对“礼”的精神生命之重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336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28336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98d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