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建设
【学位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6
【中图分类】:D648
【文章目录】:
引言
一、道德是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
(一) 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手段
(二) 道德的教育功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条件
(三) 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前提
(四) 道德的辩护功能是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的制度和秩序顺利实施的保障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面临的几个道德问题
(一) 道德信仰危机问题
(二) 价值多元化问题
(三) 常德的缺失和错位问题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德建设的重点
(一) 树立合理的道德观念
(二) 重振道德信仰
(三) 培养道德能力
(四) 确立社会主义社会全体公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五) 加强舆论引导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洲;论行政赔偿因果关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2 刘飞;刘义;;责任感问题的理论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3 王想平;论网络道德基本规范的建构及其发展前景[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02期
4 张景云;;先秦儒墨哲学思想比较分析[J];北方论丛;2005年06期
5 王立仁;关于个体本位与集体主义的三点思考[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6 金妍妍;“另类童谣”引起的哲学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05期
7 陈桂生;“德育目标”引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2期
8 单玉;政治教育:从灌输走向对话[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9 韩作珍;论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及其相互关系[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10 王向华;国际道德与公民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虹;彭娟;谢迪;韩棹渭;;毕节地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A];学成于思 行成于思——2005年度毕节地区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课题集[C];2007年
2 吴健;;创设发展小学生诚实守信品格的校园文化[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3 乌杰;;和谐社会与改革[A];中国改革论坛暨中国体改研究会2005年北京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任俊华;李朝辉;;黄宗羲与霍布斯的人性论之比较[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与道德批评[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刘春芳;;论西方浪漫主义运动的伦理观[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张胜兰;;《虹》中人物之间的伦理关系[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吴晖;;手机设计与价值哲学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包装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二)[C];2007年
9 荆筱槐;陈凡;;技术不确定性的价值观规约——一种技术价值观的功能剖析[A];第6届东亚科技与社会(STS)国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段金娟;左铁峰;;全球经济背景下的中国本土化设计[A];Proceedings of the 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 & The 11th China Industrial Design Annual Meeting(Volume 2/2)[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国永;德性涌现与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何玉兴;社会群体沟通平衡问题学理资源探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彭灵勇;法律推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5 杨学功;本体论哲学批判[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6 吕坤良;网络言论传播引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7 于立贤;三大球魅力的价值学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8 李晓春;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9 娄立志;论目前我国教育的主导价值[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10 李家成;关怀生命[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建军;多元价值观与大学德育中的价值导向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0年
2 朱幺武;论制度伦理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陈晓钢;论网络时尚对青年人生观的影响及其对策[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4 魏腊云;高等教育产业化及其价值取向研究[D];湘潭大学;2001年
5 刘锐;侵权法因果关系理论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6 余士军;《孙子》中的管理学思想及其现代启示[D];云南师范大学;2001年
7 王梅;教育研究道德规范探析[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8 蒋建国;先秦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D];湖南大学;2001年
9 顾建亚;道德变迁与学校道德教育改革[D];浙江大学;2002年
10 韩立军;德育环境的变迁与现代高校德育体系构建思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8340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2834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