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思政论文 >

生态社会核心价值观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3 03:11

  本文关键词:生态社会核心价值观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工业社会的高速发展创造了巨量的物质财富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它极大地提升了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但同时因其前所未有的生态环境危机把自身也推向了“风险社会”的边缘。为了消除生态危机、拯救人类自身,建构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生态社会成为了全人类共同的心愿,而在思想意识层面先行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相容共生的生态价值观是时下当务之急。 本文主要从概念、特征、内涵及其培育等几个方面来阐述生态社会核心价值观: 生态社会是一种以生态化为基本内涵的社会形态,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方向。生态社会的价值观念产生于对工业社会的批判与反思中。从历史进步和人的发展、自然本身的三重维度看,生态社会核心价值观是包括生态发展观、生态科学观、生态和谐观、生态公正观和生态自由观等在内的观念体系。 在分析与比较的基础上,,我们认为生态社会核心价值观具有三大特征:生态性、批判继承性和先进性。其生态性特征体现在对人类的美好生态需要的高度认同上,它认为优良的生态系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批判继承性特征则体现在对人类优秀文化资源的传承上,它批判、继承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和西方生态哲学思想,努力超越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价值观。先进性特征则体现在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构建生态家园为目标,努力推进人类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具体到生态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上,我们认为:生态发展关涉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统一,要求人们利用生态功能去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强调经济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以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生态科学不仅阐明科学技术进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强大功能,还在要求人们认识到科学技术生态功能的有限性的同时,更须不断推动科学技术的生态化进程。生态和谐的实质在于人与自然共荣共生,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前提是人类活动以环境的承载力为限度,关键在于人们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生态公正要求人们追求生态的代内公正与代际公正、国内公正与国际公正、权利公平与义务公平的统一;生态自由意味着人的自由只有在优良的自然环境中才能得到高度拓展,它强调人的自由与生物的自由的统一,追求自然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 培育生态社会核心价值观需要从多方面着手。营造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是培育的思想条件。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是培育的实践基础。同时,还需要集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这是培育的运行机制。
【关键词】:生态社会 核心价值观 特征 内涵 培育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6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17
  •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思路10-12
  • 1.1.1 选题背景10-11
  • 1.1.2 选题目的11
  • 1.1.3 选题意义11-12
  • 1.1.4 研究思路和方法12
  • 1.2 研究现状分析与评价12-14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4
  • 1.2.2 研究现状分析14
  • 1.3 主要观点和主要内容14-15
  • 1.4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15-17
  • 第二章 生态社会及其核心价值追寻17-24
  • 2.1 生态社会17-19
  • 2.1.1 生态社会的含义17-18
  • 2.1.2 生态社会的特征18-19
  • 2.2 价值、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19-20
  • 2.2.1 价值19-20
  • 2.2.2 价值观20
  • 2.2.3 核心价值观20
  • 2.3 生态社会的核心价值追寻20-24
  • 2.3.1 生态社会的价值追寻20-21
  • 2.3.2 生态社会核心价值的确立尺度21-22
  • 2.3.3 生态社会核心价值构成22-24
  • 第三章 生态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特征24-34
  • 3.1 生态性24-26
  • 3.1.1 对人的生态需要的体现24-25
  • 3.1.2 对生态系统健康的维护25-26
  • 3.2 批判继承性26-31
  • 3.2.1 对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批判继承26-27
  • 3.2.2 对工业社会传统生态价值观的批判27-29
  • 3.2.3 对当代西方生态哲学理念的继承29-31
  • 3.3 先进性31-34
  • 3.3.1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运用与发展31-32
  • 3.3.2 对天蓝、地绿、水净美好家园的追求32-34
  • 第四章 生态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内涵34-51
  • 4.1 生态发展观的内涵34-38
  • 4.1.1 生态发展的第一要义是发展34-35
  • 4.1.2 生态发展的目的是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35-37
  • 4.1.3 生态发展强调经济的绿色、循环和低碳发展37-38
  • 4.2 生态科学观的内涵38-41
  • 4.2.1 客观看待科学技术的生态功能38-39
  • 4.2.2 生态社会建设依赖于先进的科学技术39-40
  • 4.2.3 科学技术的生态学应用在于技术生态化40-41
  • 4.3 生态和谐观的内涵41-44
  • 4.3.1 生态和谐的前提是以环境承载力为限度41-42
  • 4.3.2 生态和谐的关键是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42-43
  • 4.3.3 生态和谐的实质是人与自然共荣共生43-44
  • 4.4 生态公正观的内涵44-47
  • 4.4.1 生态公正是生态代内公正和代际公正的统一44-45
  • 4.4.2 生态公正是生态的国内公正和国际公正的统一45-46
  • 4.4.3 生态公正是生态的权利公平和义务公平的统一46-47
  • 4.5 生态自由观的内涵47-51
  • 4.5.1 生态自由是人的自由在生态领域内的拓展47-48
  • 4.5.2 生态自由是人的自由与生物的自由的统一48-49
  • 4.5.3 生态自由是自然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49-51
  • 第五章 生态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培育51-59
  • 5.1 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是培育的思想条件51-53
  • 5.1.1 弘扬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核心的传统生态文化51-52
  • 5.1.2 大力发展以现代生态理念为核心的现代生态文化52-53
  • 5.2 生态文明建设是培育的实践基础53-55
  • 5.2.1 生态文明建设是走向生态社会的途径53-54
  • 5.2.2 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助推生态价值观的培育54-55
  • 5.3 国家、社会和个人的统一是培育的运行机制55-59
  • 5.3.1 国家精神与国家制度层面的顶层设计55-56
  • 5.3.2 社会舆论与社会生活层面的整体引导56-57
  • 5.3.3 个人生态意识与生态行为层面的内外涵养57-59
  • 结语59-60
  • 参考文献60-63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63-6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振锋;翟淑君;王礼力;;论现代技术观的演进与未来趋势[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2 崔建霞;共生共荣: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3 姚裕群;;生态社会与和谐社会的思考——兼论现代社会的“绿色劳动”[J];广东社会科学;2005年06期

4 杨振华;;弱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的另一种论证[J];东方论坛;2013年02期

5 徐秉国;王炜;;论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6 刘德龙;科学发展观的树立与生态价值观的重构[J];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05期

7 郭熙保;杨开泰;;生态现代化理论评述[J];教学与研究;2006年04期

8 董军;杨萍;;本体思维的伦理转型与生态价值观的确立[J];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01期

9 岳毅平;;论徽州园林的生态价值观[J];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12期

10 聂华林;论生态发展[J];开发研究;2002年01期


  本文关键词:生态社会核心价值观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36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2836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da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