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2 23:21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环境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时代问题,并在经济、政治、社会以及人的思想领域,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研究成为热点,自然中心主义、生态社会主义、生态资本主义、生态现代化等理论话语应运而生。在积极应对国际和国内严峻生态环境问题的实践过程中,在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指导下,在积极借鉴吸收世界上相关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中国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环境话语的多样性反映了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以及对该问题理解与认识的差异,并在世界环境治理的时代浪潮中,交流竞争,争夺着对环境问题的阐释权和提供解决方案的话语权。本文以环境话语为支点,以世界环境话语体系为参照,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话语体系进行整体系统的研究。本文在梳理研究国内外话语理论的基础上,将其主要内容概括为话语体系的形成背景、主要内容和传播与发展三个方面,并依此思路,布局谋篇,从环境话语切入,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话语体系进行论述,最后将其归结为对环境话语的超越,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的关于社会发展的话语体系,是对科学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坚持和发展。本文由导论、正文五章和结语组成。导论部分主要论述选题的缘由、研究现状、研究目的意义以及研究思路与可能的创新等内容。正文五章分别从理论支撑和研究框架、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的形成背景、主要内容、传播与发展以及问题与建构几个方面进行阐述。结语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预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的发展趋势。第一章: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一种环境话语体系首先,从话语、话语体系和环境话语体系的探讨入手,在梳理国内外相关话语理论成果的基础上,确立本文中话语体系概念的内涵和使用方法,为研究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话语体系提供理论支撑和基本研究框架。其次,在对西方环境话语体系的简单梳理中,进行比较分析,初步认识国际社会环境话语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状况和主要内容。最后,从环境话语的角度初步认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的形成发展过程,基本特征以及在在国际环境话语领域的地位。第二章: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的形成背景本章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的形成为切入点,探讨其形成的国际国内客观条件,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其形成的关系网络和形成标志。对本章内容的探讨借鉴了福柯的话语形成理论,力图总结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话语对象的形成、陈述方式的形成、概念的形成和策略选择的必然性,表明它是世纪之交特定的国际国内关系网络作用的结果,从而论证其产生的客观必然性,回答它为什么能够建立的问题。第三章: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的主要内容作为话语体系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和表现形式的集合,包括概念系统、理论体系和话语形态三部分内容。本章首先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的基本概念、范畴、原理及其逻辑关系进行概述。然后对其三种形态即学界的学术话语,政界的政治话语和人民的大众话语作出概述。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的主要内容进行探讨,回答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话语体系是什么的问题。第四章: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的传播与发展任何一种话语体系在形成以后都要经过传播,获得认同,并在传播过程中逐渐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的传播也就是其获得社会认同的过程。根据认同的范围不同,可以分为国内传播和国际传播两个部分。三种话语形态在传播过程中具有不同特点和传播方式。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话语体系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发展与创新。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话语体系传播与发展的探讨,回答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话语体系形成以后怎么样的问题。第五章: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的反思与建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话语体系是特定知识和权力网络作用下的必然选择,然而它的这种必然性并不排除主体有意识的话语建构行为,是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对话语体系建构中的问题研究与理论成果总结一样都是对主体话语建构行为的反思,是人类有意识的和自觉创造行为的表现形式。本章是对目前学界已经存在的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话语体系建构中存在问题的反思成果进行的归纳总结。最后,在对其进行总结性概述中指明它已经超越了环境话语体系的意义,成为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重要内容,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本章内容是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话语体系认识的升华,也就是进一步从更深层次上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话语体系是什么的认识。结语: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有生命力的话语体系对全文作归结,指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生命力之所在,并在此基础上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可能的创新之处。首先,体现在选题方面。生态文明和话语体系都是20世纪新兴的研究领域,把二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学界的成果还比较少,国内尚未发现这方面的博士论文,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话语体系作为研究主题本身就是对生态文明研究的创新。其次,体现在研究内容方面。本文在以往生态文明研究的基础上,以“生态文明”概念为纲,以话语体系研究为主线,力图突破以往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零碎研究,把研究视域扩展到生态经济学、环境政治学、文学等领域,研究范围不仅包括学术领域、政治领域还拓展到大众实践领域,并跨越了学科领域的界限,开辟出一个更为广阔的认识场域,做到对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纵横两个方面的历史梳理和内容结构研究,展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的整体性。最后,体现在研究方法方面。本文主要运用话语分析方法,从话语体系分析确定文章的逻辑结构,从概念分析入手把握话语形成标志和主要内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话语体系是在应对时代提出的人类环境问题和展望人类未来发展所贡献的中国智慧,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的研究有利于增强中国环境外交领域的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增强中国的环境话语权;也有利于开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教育,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学位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D64;X321
【部分图文】:
图 1:历年使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概念的文章篇数统计图上述图表表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这一概念出现在 20 世纪 90 年代,但十年代只是偶尔使用,21 世纪使用频率开始稳步上升,2003 年后快速上升2007 年开始被普遍接受,2012 年后,开始频繁使用,成为耳熟能详的词汇20 世纪 90 年代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全世界引起共识,我国生态经济学提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概念。生态经济学是生态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经济学领域要引入生态学理论,保持生态平衡,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协生态文明观成为该学科研究的前沿问题。进入新世纪,经济的长期粗放型增带来资源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与生态系统退化的严重问题,制约着我国经展的步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2007 年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增长方式、消费模式”①,并将其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布局向“五位一体”转变提供了理论准备和思想基随着水污染、土壤污染、食品安全以及工业污染等引发的社会群体事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38423
【学位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D64;X321
【部分图文】:
图 1:历年使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概念的文章篇数统计图上述图表表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这一概念出现在 20 世纪 90 年代,但十年代只是偶尔使用,21 世纪使用频率开始稳步上升,2003 年后快速上升2007 年开始被普遍接受,2012 年后,开始频繁使用,成为耳熟能详的词汇20 世纪 90 年代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全世界引起共识,我国生态经济学提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概念。生态经济学是生态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经济学领域要引入生态学理论,保持生态平衡,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协生态文明观成为该学科研究的前沿问题。进入新世纪,经济的长期粗放型增带来资源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与生态系统退化的严重问题,制约着我国经展的步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2007 年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增长方式、消费模式”①,并将其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布局向“五位一体”转变提供了理论准备和思想基随着水污染、土壤污染、食品安全以及工业污染等引发的社会群体事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淑兰;王琤;;西方媒体“中国环境威胁论”话语建构探析[J];国际论坛;2015年06期
2 王晋军;;国外环境话语研究回顾[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5期
3 庞昌伟;薛莲;张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生态文明建设的智慧[J];中国经贸导刊;2015年29期
4 王光辉;刘怡君;王红兵;;过去30年世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演替[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5年05期
5 蔺雪春;;地方政府官员生态文明话语分析[J];兰州学刊;2015年09期
6 鞠巍;唐华荣;;基于文化视角的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公众参与方式研究[J];理论与改革;2015年04期
7 华启和;;生态文明话语权三题[J];理论导刊;2015年07期
8 韩庆祥;;中国话语体系的八个层次[J];社会科学战线;2015年03期
9 唐爱军;;中国话语方式[J];社会科学战线;2015年03期
10 邱耕田;;中国话语自信[J];社会科学战线;2015年03期
本文编号:28384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2838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