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回溯及路径探析
发布时间:2020-10-14 15:32
建国六十年以来,我国在道德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艰苦奋斗等思想观念日益根植人心;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已成为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贡献了丰硕成果。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念,在肯定了核心价值对社会思潮的引领作用的同时,也向学界提出了新的课题。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具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双向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已成为当下一个长远而迫切的现实问题。 但是,我们在肯定成就、憧憬未来的同时,也应当看到: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攻坚阶段,在意识形态方面,也同样呈现出“道德失范”、“道德嬗变”等社会进步的否定环节。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化使“西风”劲吹华夏,社会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趋势,这不仅混乱着人们的思想,更考验着中华民族的道德筋骨,社会刮起了一股“道德否定化”和“道德淡漠化”之风。从某种程度上说,经济与道德的“二律背反”现象已然出现。 诚然,自上而下的道德建设,倘若具有可操作性的价值意义,确能对当下的道德危机发挥一定的化解作用;对社会成员普遍的向善价值观发挥导向作用;对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亦发挥举足轻重的支撑作用。因此,探究道德建设的历史和路径问题,就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本文通过回溯建国后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之路,总结其经验教训,探寻当前道德建设的困境根源,进而从根本上提出有效的解决路径,旨在促进我国道德现状在“回归”中前进,(当然,这种“回归”并非单纯意义地倒退至传统道德模式,而是经过新陈代谢过程,重建道德之效。下同。) 纵观我国建国后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之路,基本可以按时间划分为四个阶段:1、1949年—1976年,建设与主流意识形态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2、1977年—1991年,建设与物质文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3、1992年—2001年,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4、2002年至今,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通过六十年的道德建设实践,我们总结了丰硕的经验教训,得到了深刻的启示: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应肯定物质的基础地位;3、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应坚持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的方针;4、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5、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应合理发挥道德模范的示范作用;6、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应遵循时代发展的客观规律。 在摸索着寻找建设“软文明”的道路中,我国取得了令世界瞠目的成绩,当然,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在当今道德建设的困境主要表现在社会成员伦理精神的贬抑与道德信仰的迷惘;主流道德导向与大众道德取向的失衡;以及主体意识强化与群体意识弱化的矛盾。这些困境主要源于全球化后西方强势文化的渗透,源于改革开放后社会结构的变革,源于对传统价值观“只破未立”的“断层”,以及道德教育的扭曲。 为克服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过程中历史的和现实的矛盾,当下的道德建设主要应竭力做到:首先要把握当前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价值模式——“道德功利主义”的义利观,其次要完善道德建设的保障系统,再次要辩证权衡传统文化成果和外来文明,第四应加强学校德育的人性化向度,以防“受而不化”。
【学位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D648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价值
(一) 理论价值
(二) 实践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 学界对建国后道德建设阶段性特征的研究
(二) 学界对道德建设创新路径的研究
三、存在的问题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对建国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回溯
一、1949年—1976年建设与主流意识形态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
(一) 以主流意识形态统领全国,破除陈旧的道德躯壳
(二) 以整党整风纯洁组织队伍,引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三) 以道德楷模的辐射效应感染群众,传承优良的道德传统
(四) 以政治方式端正知识分子思想,造成"二位一体"格局
二、1977年—1991年建设与物质文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
(一) 以"两个文明"相统一为基础,初步构建社会主义道德规范
(二) 以整顿党风为着力点,加强党员道德建设
(三) 以"五四三"运动为载体,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四) 以德育失误为鉴,警示青年教育的重要地位
三、1992年—2001年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
(一) 以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为核心,为精神文明建设做好支撑
(二) 以"以德治国"为依凭,促进"德""法"并举
(三) 以拓展公民道德建设为切入点,大力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四) 以"三讲"教育为重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四、2002年至今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
(一) 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新标尺,深化公民道德建设
(二) 以化解青年道德危机切入,强化道德教育力度
(三) 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重点,加强新时期党建工作
(四) 以灾难和危机为契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五、建国后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启示
(一)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应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
(二)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应肯定物质的基础地位
(三)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应坚持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的方针
(四)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
(五)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应合理发挥道德模范的示范作用
(六)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应遵循时代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二章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困境表现及其探源
一、困境表现
(一) 社会成员伦理精神的贬抑与道德信仰的迷惘
(二) 主流道德导向与大众道德取向的失衡
(三) 主体意识强化与群体意识弱化的矛盾
二、困境探源
(一) 全球化后西方强势文化的渗透
(二) 改革开放后社会结构的变革
(三) 对传统价值观"只破未立"的"断层"
(四) 道德教育的扭曲
第三章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路径探析
一、把握当前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价值模式——"道德功利主义"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一) 功利主义与道义主义阐析
(二) "道德功利主义"释意
(三) "道德功利主义"的社会主义义利观是时代的呼唤
二、完善道德建设的保障系统
(一) 重视社会制度的完善化和有效化
(二) 完善法制保障
(三) 建立道德回馈机制
(四) 优化道德评价体系
三、辩证权衡传统文化成果和外来文明
(一)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应与中国传统文化相承接
(二)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应与西方优秀文化相融通
四、加强学校德育的人性化向度,以防"受而不化"
(一) 坚持"以学生为本",创新德育理念,健全德育体系
(二) 积极探寻思想道德教育新途径,防止"受而不化"
(三) 加强德育的人性化向度,建立健全咨询服务体系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40853
【学位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D648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价值
(一) 理论价值
(二) 实践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 学界对建国后道德建设阶段性特征的研究
(二) 学界对道德建设创新路径的研究
三、存在的问题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对建国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回溯
一、1949年—1976年建设与主流意识形态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
(一) 以主流意识形态统领全国,破除陈旧的道德躯壳
(二) 以整党整风纯洁组织队伍,引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三) 以道德楷模的辐射效应感染群众,传承优良的道德传统
(四) 以政治方式端正知识分子思想,造成"二位一体"格局
二、1977年—1991年建设与物质文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
(一) 以"两个文明"相统一为基础,初步构建社会主义道德规范
(二) 以整顿党风为着力点,加强党员道德建设
(三) 以"五四三"运动为载体,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四) 以德育失误为鉴,警示青年教育的重要地位
三、1992年—2001年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
(一) 以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为核心,为精神文明建设做好支撑
(二) 以"以德治国"为依凭,促进"德""法"并举
(三) 以拓展公民道德建设为切入点,大力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四) 以"三讲"教育为重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四、2002年至今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
(一) 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新标尺,深化公民道德建设
(二) 以化解青年道德危机切入,强化道德教育力度
(三) 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重点,加强新时期党建工作
(四) 以灾难和危机为契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五、建国后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启示
(一)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应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
(二)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应肯定物质的基础地位
(三)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应坚持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的方针
(四)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
(五)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应合理发挥道德模范的示范作用
(六)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应遵循时代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二章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困境表现及其探源
一、困境表现
(一) 社会成员伦理精神的贬抑与道德信仰的迷惘
(二) 主流道德导向与大众道德取向的失衡
(三) 主体意识强化与群体意识弱化的矛盾
二、困境探源
(一) 全球化后西方强势文化的渗透
(二) 改革开放后社会结构的变革
(三) 对传统价值观"只破未立"的"断层"
(四) 道德教育的扭曲
第三章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路径探析
一、把握当前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价值模式——"道德功利主义"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一) 功利主义与道义主义阐析
(二) "道德功利主义"释意
(三) "道德功利主义"的社会主义义利观是时代的呼唤
二、完善道德建设的保障系统
(一) 重视社会制度的完善化和有效化
(二) 完善法制保障
(三) 建立道德回馈机制
(四) 优化道德评价体系
三、辩证权衡传统文化成果和外来文明
(一)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应与中国传统文化相承接
(二)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应与西方优秀文化相融通
四、加强学校德育的人性化向度,以防"受而不化"
(一) 坚持"以学生为本",创新德育理念,健全德育体系
(二) 积极探寻思想道德教育新途径,防止"受而不化"
(三) 加强德育的人性化向度,建立健全咨询服务体系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秀珍;社会转型期道德的滑坡思考及选择[J];北方论丛;1998年01期
2 陈殿林;社会转型时期道德建设的问题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3 张万玉;;改革开放30年我国道德建设的基本经验[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4 于树贵;经济全球化与道德进步——兼论马克思恩格斯的道德进步观[J];道德与文明;2001年01期
5 吴潜涛;杨峻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理念变迁的主要特点[J];道德与文明;2008年05期
6 夏元珍;;论建国初期的整风整党运动[J];党史文苑;2007年10期
7 简华春;;转型时期高校德育模式创新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6年09期
8 魏英敏;中西伦理学理论形态、道德范畴之比较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9 张书林;;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党建思想的创新点[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03期
10 张立波;“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学术研讨会综述[J];教学与研究;1997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江兰芬;论道德建设中的制度支持[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408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2840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