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现代公共精神的构建
发布时间:2020-10-17 06:10
现代公共精神是维系人类共同体存在、促进公共生活发展、实现公共理性价值的灵魂,是人类本性的集中体现。现代公共精神既是人的现代性表征,也是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要求,更是政治民主化的强烈吁求。构建现代公共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拟对我国现代公共精神的构建进行专门研究,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第一,梳理我国现代公共精神的历史发展。文章认为现代公共精神是历史的产物,是伴随人类历史前进而不断发展的。为了能从历史的纵向把握现代公共精神的演进,有必要对现代公共精神历史脉络进行考察,以还原现代公共精神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形态,这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现代公共精神的现代性特征。文章以公共生活的具体历史变化为依据,将我国现代公共精神的历史发展阶段概括为蛰伏、萌发、偏离和回归四个阶段。 第二,描述我国现代公共精神的客观现状。文章指出我国现代公共精神在经历曲折发展之后现正处于发展的阶段上,其现代性日益凸显,但是我国现代公共精神仍然存在主体认识有失科学、责任意识不强和缺乏公共理性等方面的问题。 第三,分析我国现代公共精神发展的制约因素。文章认为影响我国现代公共精神发展的因素分为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首先,历史因素方面主要包括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君权专制的政治制度、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和“无我”的伦理文化四个方面;其次,现实因素方面文章认为主要有被误识的市场经济理念、进程迟缓的民主政治、发展缓慢的社会组织和发展滞后的公民文化等方面。 第四,提出构建我国现代公共精神的基本思考。首先,积极改善影响我国现代公共精神构建的外部条件。一是完善市场经济机制为我国现代公共精神构建奠定条件;二是推进政治民主化为我国现代公共精神构建提供实践场域;三是构建公民社会为我国现代公共精神提供可靠载体;四是培育公民文化为现代公共精神发展提供土壤。其次,依据现代公共精神发展的内在规律提出具体构建措施:一是加强理论研究,为现代公共精神寻求支撑;二是注重意识教育,提升社会公民现代公共品质;三是推进理念宣传,营造践行现代公共精神的社会氛围;四是引导社会实践,鼓励社会公民在实践中养成现代公共精神。
【学位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2
【中图分类】:D648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一、导论
(一) 选题来源及意义
1. 选题来源
2. 选题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外研究现状
2. 国内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
1. 规范研究法
2. 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
3. 比较分析法
4. 文献研究法
5. 政治系统分析法
(四) 研究创新之处
(五) 基本概念的界定及梳理
1. 公共精神
2. 现代公共精神
3. 社会公德
4. 公民意识
5. 公共意识
二、我国现代公共精神的历史发展
(一) 蛰伏异化阶段(1840年前)
(二) 萌发阶段(1840年——1949年)
(三) 偏离阶段(1949年——1978年)
(四) 回归阶段(1978年——)
三、我国现代公共精神的现状
(一) 我国公共精神现代性凸显
(二) 我国现代公共精神面临不可忽视的问题
1. 主体性认识有失科学
2. 责任意识不强
3. 公共理性还普遍缺乏
四、我国现代公共精神构建的制约因素
(一) 影响我国现代公共精神构建的传统因素
1.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 君权专制的政治制度
3. 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
4. “无我”的伦理文化
(二) 影响我国现代公共精神构建的现实因素
1. 被误识的市场经济理念
2. 进程迟缓的民主政治
3. 发展缓慢的社会组织
4. 发展滞后的公民文化
五、我国现代公共精神构建的思考
(一) 积极改善影响我国现代公共精神的外部条件
1. 完善市场经济机制为现代公共精神构建奠定条件
2. 推进政治民主化为现代公共精神提供实践保障
3. 构建公民社会为现代公共精神提供可靠载体
4. 培育公民文化为现代公共精神发展提供土壤
(二) 推进我国现代公共精神构建的主要措施
1. 加强理论研究,为现代公共精神寻求支撑
2. 注重意识教育,提升社会公民现代公共品质
3. 推进理念宣传,营造践行现代公共精神的社会氛围
4. 引导社会实践,鼓励社会公民在实践中养成现代公共精神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阶段发表的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44397
【学位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2
【中图分类】:D648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一、导论
(一) 选题来源及意义
1. 选题来源
2. 选题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外研究现状
2. 国内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
1. 规范研究法
2. 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
3. 比较分析法
4. 文献研究法
5. 政治系统分析法
(四) 研究创新之处
(五) 基本概念的界定及梳理
1. 公共精神
2. 现代公共精神
3. 社会公德
4. 公民意识
5. 公共意识
二、我国现代公共精神的历史发展
(一) 蛰伏异化阶段(1840年前)
(二) 萌发阶段(1840年——1949年)
(三) 偏离阶段(1949年——1978年)
(四) 回归阶段(1978年——)
三、我国现代公共精神的现状
(一) 我国公共精神现代性凸显
(二) 我国现代公共精神面临不可忽视的问题
1. 主体性认识有失科学
2. 责任意识不强
3. 公共理性还普遍缺乏
四、我国现代公共精神构建的制约因素
(一) 影响我国现代公共精神构建的传统因素
1.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 君权专制的政治制度
3. 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
4. “无我”的伦理文化
(二) 影响我国现代公共精神构建的现实因素
1. 被误识的市场经济理念
2. 进程迟缓的民主政治
3. 发展缓慢的社会组织
4. 发展滞后的公民文化
五、我国现代公共精神构建的思考
(一) 积极改善影响我国现代公共精神的外部条件
1. 完善市场经济机制为现代公共精神构建奠定条件
2. 推进政治民主化为现代公共精神提供实践保障
3. 构建公民社会为现代公共精神提供可靠载体
4. 培育公民文化为现代公共精神发展提供土壤
(二) 推进我国现代公共精神构建的主要措施
1. 加强理论研究,为现代公共精神寻求支撑
2. 注重意识教育,提升社会公民现代公共品质
3. 推进理念宣传,营造践行现代公共精神的社会氛围
4. 引导社会实践,鼓励社会公民在实践中养成现代公共精神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阶段发表的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健敏;道德学习的心理特点与基本方式[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周小梅;关于人大代表制度的反思与重构[J];人大研究;2003年02期
3 刘鑫淼,林春逸;培育公共精神 构建和谐社会[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钟英法;罗尔斯公共理性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志平;政府善治模式下公共精神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8443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2844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