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与他律: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品性
发布时间:2020-10-21 17:28
公民道德建设是现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工程,也是现代伦理学界关注与研究的一个基本课题。 公民道德建设作为当今中国时代精神的伟大实践,首先需要对其与经济、政治等社会实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实践”品性作出合理的定位,这是一个关系到公民道德建设路径、措施、方法选择和效果评价的实践操作问题。“自律与他律: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品性”一文力图就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品性作一理论审视,并围绕这个问题深入考察公民道德养成的社会机理,公民道德的二重品性及其与之相适应的公民道德建设路径的选择等等问题。 本文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即“公民道德与公民社会”。这一部分主要揭示公民道德的基本内涵以及公民道德养成的社会机理。 本文认为,公民道德是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公民关于“应如何”和“怎么做”的善恶判断和行为准则的价值系统。作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本性决定了我们只能到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追问其起源、内涵与功能。据此,作为人类社会实践诸要素互动关系固化形态的社会结构理论就构成本课题研究的基本理论支持。伴随由国家社会一体化结构向政府国家、公民社会与市场经济三元社会结构转型,公民责权意识和自主精神的凸现,公民道德及其建设就获得了现实的社会支撑和时代意义。因此,公民道德建设伟大工程在根本上标志着中国社会的文明进步而不仅仅是一个道德问题。 第二部分,即“公民道德的二重品性”。论文在探讨公民道德本质的基础上揭示了公民道德“自律与他律”的二重品性。 自律与他律: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品性提要 马克思曾经指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人们往往据 此将道德的本质定位于自律。然马克思这一经典话语的具体语境旨在 揭示道德与宗教的区别,而并非是对道德品性的科学概括。历史唯物 主义的基本观点主张:“作为社会道德,它只能是他律与自律的统一。” (马克思语)本文通过“自律与他律”关系的学理求溯,认定自律与 他律在逻辑与历史的双重意义上构成了公民道德的二重实践品性,自 律与他律的矛盾运动构成公民道德建设的动力引擎。 第三部分,即“公民道德建设的路径选择”。本文依据公民道德 “自律与他律”的二重实践品性的理性确认,进一步考察了公民道德 建设的实践路径。 公民道德“自律与他律”的二重品性决定了公民道德建设必须坚 持多元互动的实践路径。公民权责意识的养成与社会规范制度建构的 互动整合,公民主体自觉的道德修炼和社会规制的适度规约的结合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道德建设值得探索和付诸实践的有效 路径。
【学位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3
【中图分类】:D648
【文章目录】:
引言
一、 公民道德与公民社会
(一) 公民道德的基本内涵
(二) 公民社会:公民道德的社会机理
二、 公民道德的实践品性
(一) 自律与他律关系的学理求溯
(二) 自律与他律:公民道德的二重品性
三、 公民道德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 公民道德建设的历史紧迫性
(二) 权责意识与规制建构:公民道德建设的现实路径依赖
注释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研究生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50401
【学位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3
【中图分类】:D648
【文章目录】:
引言
一、 公民道德与公民社会
(一) 公民道德的基本内涵
(二) 公民社会:公民道德的社会机理
二、 公民道德的实践品性
(一) 自律与他律关系的学理求溯
(二) 自律与他律:公民道德的二重品性
三、 公民道德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 公民道德建设的历史紧迫性
(二) 权责意识与规制建构:公民道德建设的现实路径依赖
注释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研究生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寇彧;论个体价值取向发展与其道德权威影响源的关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2 宋希仁;“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释义[J];道德与文明;2000年03期
3 李兰芬;中西方德治思想比较研究[J];道德与文明;2002年06期
4 艾伦·S·科恩,苏珊·O·怀特;法制社会化对民主化的效应[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8年02期
5 熊跃根;转型经济国家中的“第三部门”发展:对中国现实的解释[J];社会学研究;2001年01期
6 李兰芬;德治与法治结合的科学精神[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年01期
7 吴元梁;论精神系统和精神文明建设[J];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04期
8 陆树程;市民社会与当代伦理共同体的重建[J];哲学研究;2003年04期
本文编号:28504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2850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