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19 12:08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社会发展的一种理想目标,也是一种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更是一种渗透着伦理精神的道德化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含并体现着丰富的道德意蕴,因此,应当有其坚实的道德基础。道德作为人类生活世界里不可或缺的重要维度,理所当然地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然而,社会生活中道德上的种种失范使和谐社会道德基础研究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其基本范畴、理论框架、价值意义以及实践构建等都处于探索之中。在社会生活中,道德要素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必须与经济、政治、文化等要素协调发展。木桶理论决定了和谐社会的构建不能仅仅依赖于经济上的巨大成功,而且应该包括道德等“软实力”的巨大提升。我们不仅要看到社会发展中存在不和谐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更要用和谐理念指导和谐社会的建设。本文紧紧围绕和谐社会建设,以分析和谐社会道德基础为出发点,以和谐社会道德基础的理论维度、主体维度、关系维度、实践维度为理论线索,以人应该怎么做才能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身与心的和谐为切入点,以探索和谐社会道德基础的实践路径为落脚点,初步形成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德基础的基本理论框架。本文主体部分包括四章内容:第一...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4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论
一、 选题的依据和价值
(一) 选题的依据
(二) 研究的价值
二、 研究的现状
三、 研究的思路框架
四、 研究的创新尝试
第一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德基础的基本理论分析
一、 相关概念解析
(一) 和谐的涵义
(二)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涵义
(三) 道德的涵义
(四) 道德基础的涵义
二、 和谐社会建设的道德意蕴
(一) 和谐社会提出的道德视角
(二) 和谐社会目标的道德旨归
(三) 和谐社会内涵的道德意蕴
三、 社会主义道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
(一) 道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
(二) 道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三) 道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
四、 道德基础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互动共进
(一) 道德与社会的关系
(二) 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和谐社会构建与道德基础建设互动共进的指导思想
(三) 培养公共利益意识是实现和谐社会构建与道德基础建设互动共进的结合点
(四) 公平正义是实现和谐社会构建与道德基础建设互动共进的关键
五、 构建和谐社会道德基础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一) 构建和谐社会道德基础的紧迫性
(二) 构建和谐社会道德基础的重要性
第二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德基础的行为主体分析
一、 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干部道德基础
(一) 领导干部道德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导性作用
(二) 领导干部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 领导干部道德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四) 构筑和谐社会的领导干部道德基础
二、 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青少年道德基础
(一) 青少年道德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传承性作用
(二) 青少年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 青少年道德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四) 构筑和谐社会的青少年道德基础
三、 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普通群众道德基础
(一) 普通群众道德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作用
(二) 普通群众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 普通群众道德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四) 构筑和谐社会的普通群众道德基础
第三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德基础的和谐关系分析
一、 构筑和谐社会的人际道德基础
(一) 人际道德对人际和谐的意义
(二) 人际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 人际关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四) 夯实人际道德基础,实现人与人和谐
二、 构筑和谐社会的社会道德基础
(一) 社会道德对社会和谐的意义
(二) 社会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 社会道德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四) 夯实社会道德基础,实现人与社会和谐
三、 构筑和谐社会的生态道德基础
(一) 生态道德对社会和谐的意义
(二) 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 生态环境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四) 夯实生态道德基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四、 构筑和谐社会的身心道德基础
(一) 身心道德对身心和谐的意义
(二) 人身与心不和谐的表现
(三) 人身与心不和谐表现的原因分析
(四) 夯实身心道德基础,实现人身与心和谐
第四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德基础的实践路径分析
一、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意义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途径
二、 加强和谐道德思想资源建设
(一) 弘扬中国古代有利于实现社会和谐的道德传统
(二) 借鉴西方国家有利于实现社会和谐的道德资源
(三) 坚持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促进社会和谐的道德观点
三、 加强法律对道德的作用建设
(一) 法律是道德建设的有效支持
(二) 法律对道德作用的有效方式
四、 加强和谐社会的制度道德建设
(一) 制度道德对完善道德基础的意义
(二) 和谐社会制度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五、 加强和谐社会的道德信仰建设
(一) 道德信仰对完善道德基础的意义
(二) 和谐社会道德信仰建设的有效途径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公民道德教育的若干问题研究[J]. 崔永学. 教育评论. 2012(03)
[2]中国传统孝文化在青少年德育中的作用——由青少年孝道缺失引发的思考[J]. 韩文根. 中国青年研究. 2011(06)
[3]身心和谐:人生意义的追寻[J]. 景如杰.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4)
[4]“和谐”范畴的多维解读[J]. 韩美群.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3)
[5]和谐与和谐教育:定义的多元解构与建构[J]. 罗永忠. 教育科学. 2010(01)
[6]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忠诚意识[J]. 王蔚莲. 党政论坛. 2010(01)
[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支撑[J]. 王以新. 考试周刊. 2009(03)
[8]从“中国感恩节”看有效的感恩教育[J]. 杨艳,李尚敏. 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09)
[9]和谐的概念和性质分析[J]. 孙克任.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8(05)
[10]浅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语境下和谐人际关系的建构[J]. 张宝石.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8(04)
硕士论文
[1]当代青少年感恩教育研究[D]. 杨艳.江南大学 2009
[2]和谐社会构建背景下的公平正义问题研究[D]. 李克成.曲阜师范大学 2009
[3]对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再认识[D]. 周立新.华中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2925879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4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论
一、 选题的依据和价值
(一) 选题的依据
(二) 研究的价值
二、 研究的现状
三、 研究的思路框架
四、 研究的创新尝试
第一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德基础的基本理论分析
一、 相关概念解析
(一) 和谐的涵义
(二)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涵义
(三) 道德的涵义
(四) 道德基础的涵义
二、 和谐社会建设的道德意蕴
(一) 和谐社会提出的道德视角
(二) 和谐社会目标的道德旨归
(三) 和谐社会内涵的道德意蕴
三、 社会主义道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
(一) 道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
(二) 道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三) 道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
四、 道德基础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互动共进
(一) 道德与社会的关系
(二) 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和谐社会构建与道德基础建设互动共进的指导思想
(三) 培养公共利益意识是实现和谐社会构建与道德基础建设互动共进的结合点
(四) 公平正义是实现和谐社会构建与道德基础建设互动共进的关键
五、 构建和谐社会道德基础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一) 构建和谐社会道德基础的紧迫性
(二) 构建和谐社会道德基础的重要性
第二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德基础的行为主体分析
一、 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干部道德基础
(一) 领导干部道德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导性作用
(二) 领导干部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 领导干部道德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四) 构筑和谐社会的领导干部道德基础
二、 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青少年道德基础
(一) 青少年道德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传承性作用
(二) 青少年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 青少年道德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四) 构筑和谐社会的青少年道德基础
三、 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普通群众道德基础
(一) 普通群众道德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作用
(二) 普通群众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 普通群众道德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四) 构筑和谐社会的普通群众道德基础
第三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德基础的和谐关系分析
一、 构筑和谐社会的人际道德基础
(一) 人际道德对人际和谐的意义
(二) 人际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 人际关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四) 夯实人际道德基础,实现人与人和谐
二、 构筑和谐社会的社会道德基础
(一) 社会道德对社会和谐的意义
(二) 社会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 社会道德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四) 夯实社会道德基础,实现人与社会和谐
三、 构筑和谐社会的生态道德基础
(一) 生态道德对社会和谐的意义
(二) 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 生态环境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四) 夯实生态道德基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四、 构筑和谐社会的身心道德基础
(一) 身心道德对身心和谐的意义
(二) 人身与心不和谐的表现
(三) 人身与心不和谐表现的原因分析
(四) 夯实身心道德基础,实现人身与心和谐
第四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德基础的实践路径分析
一、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意义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途径
二、 加强和谐道德思想资源建设
(一) 弘扬中国古代有利于实现社会和谐的道德传统
(二) 借鉴西方国家有利于实现社会和谐的道德资源
(三) 坚持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促进社会和谐的道德观点
三、 加强法律对道德的作用建设
(一) 法律是道德建设的有效支持
(二) 法律对道德作用的有效方式
四、 加强和谐社会的制度道德建设
(一) 制度道德对完善道德基础的意义
(二) 和谐社会制度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五、 加强和谐社会的道德信仰建设
(一) 道德信仰对完善道德基础的意义
(二) 和谐社会道德信仰建设的有效途径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公民道德教育的若干问题研究[J]. 崔永学. 教育评论. 2012(03)
[2]中国传统孝文化在青少年德育中的作用——由青少年孝道缺失引发的思考[J]. 韩文根. 中国青年研究. 2011(06)
[3]身心和谐:人生意义的追寻[J]. 景如杰.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4)
[4]“和谐”范畴的多维解读[J]. 韩美群.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3)
[5]和谐与和谐教育:定义的多元解构与建构[J]. 罗永忠. 教育科学. 2010(01)
[6]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忠诚意识[J]. 王蔚莲. 党政论坛. 2010(01)
[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支撑[J]. 王以新. 考试周刊. 2009(03)
[8]从“中国感恩节”看有效的感恩教育[J]. 杨艳,李尚敏. 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09)
[9]和谐的概念和性质分析[J]. 孙克任.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8(05)
[10]浅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语境下和谐人际关系的建构[J]. 张宝石.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8(04)
硕士论文
[1]当代青少年感恩教育研究[D]. 杨艳.江南大学 2009
[2]和谐社会构建背景下的公平正义问题研究[D]. 李克成.曲阜师范大学 2009
[3]对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再认识[D]. 周立新.华中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29258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292587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