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脱贫时代农村精神贫困治理的现实思考
发布时间:2020-12-25 17:51
2020年脱贫攻坚目标全部实现后,中国农村将进入后脱贫时代。在后脱贫时代,农村精神贫困对解决相对贫困的制约性日益增强。因此,农村精神贫困治理在后脱贫时代占据重要地位,彰显现实价值。后脱贫时代的农村精神贫困指农村相对贫困人口因其精神需要未被有效满足而产生的以志气贫困与智识贫困为主要特征的思维困境,外显为精神生活匮乏的不理想生活方式。农村精神贫困的产生由物质贫困决定,同时受农民可行能力、传统贫困观、反贫困政策等因素影响。在后脱贫时代,农村精神贫困对相对贫困治理的主体力量、实践空间、发展目标产生消极影响。农村精神贫困治理也因此体现出了农民主体性、农村文化生态平衡性、国家发展文明性三重现实价值,对相对贫困治理具有重要作用。后脱贫时代需要通过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夯实经济基础;重视"志智"双提教育,增强农村相对贫困人口可行能力;丰富农村相对贫困人口文化生活,充分发挥文化的治理功能;优化反贫困政策,发挥其正向激励作用等措施来实现农村精神贫困治理。
【文章来源】:甘肃社会科学. 2020年04期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问题的提出
二、后脱贫时代农村精神贫困的内涵及成因
三、后脱贫时代农村精神贫困的消极影响
(一)农村精神贫困削弱了相对贫困治理的主体力量
(二)农村精神贫困破坏了相对贫困治理的实践空间
(三)农村精神贫困阻碍相对贫困治理发展目标达成
四、后脱贫时代农村精神贫困治理的现实价值
(一)彰显农民主体性价值,增强相对贫困治理的主体力量
(二)彰显农村文化生态平衡性价值,优化相对贫困治理的实践空间
(三)彰显国家发展文明性价值,促进相对贫困治理发展目标达成
五、后脱贫时代农村精神贫困治理的现实途径
(一)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夯实经济基础
(二)重视“志智”双提教育,增强农村相对贫困人口可行能力
(三)丰富农村相对贫困人口文化生活,充分发挥文化的治理功能
(四)优化反贫困政策,发挥其正向激励作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后脱贫时代农民贫困风险对乡村振兴的挑战[J]. 夏支平. 江淮论坛. 2020(01)
[2]后小康社会的贫困:领域、属性与未来展望[J]. 杨菊华.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20(01)
[3]致贫原因、贫困表征与干预后果——西方贫困研究脉络中的“精神贫困”问题[J]. 刘欣.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4]精准扶贫中的“精神贫困”及其纾解——基于认知失调理论的视角[J]. 丁志刚,李航. 新疆社会科学. 2019(05)
[5]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贫困治理的历程、经验与前瞻[J]. 向德平,华汛子.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2)
[6]后2020贫困问题初探[J]. 汪三贵,曾小溪.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2)
[7]“精神贫困”现象的实质是个体失灵——来自行为科学的视角[J]. 杭承政,胡鞍钢.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7(04)
本文编号:2938118
【文章来源】:甘肃社会科学. 2020年04期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问题的提出
二、后脱贫时代农村精神贫困的内涵及成因
三、后脱贫时代农村精神贫困的消极影响
(一)农村精神贫困削弱了相对贫困治理的主体力量
(二)农村精神贫困破坏了相对贫困治理的实践空间
(三)农村精神贫困阻碍相对贫困治理发展目标达成
四、后脱贫时代农村精神贫困治理的现实价值
(一)彰显农民主体性价值,增强相对贫困治理的主体力量
(二)彰显农村文化生态平衡性价值,优化相对贫困治理的实践空间
(三)彰显国家发展文明性价值,促进相对贫困治理发展目标达成
五、后脱贫时代农村精神贫困治理的现实途径
(一)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夯实经济基础
(二)重视“志智”双提教育,增强农村相对贫困人口可行能力
(三)丰富农村相对贫困人口文化生活,充分发挥文化的治理功能
(四)优化反贫困政策,发挥其正向激励作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后脱贫时代农民贫困风险对乡村振兴的挑战[J]. 夏支平. 江淮论坛. 2020(01)
[2]后小康社会的贫困:领域、属性与未来展望[J]. 杨菊华.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20(01)
[3]致贫原因、贫困表征与干预后果——西方贫困研究脉络中的“精神贫困”问题[J]. 刘欣.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4]精准扶贫中的“精神贫困”及其纾解——基于认知失调理论的视角[J]. 丁志刚,李航. 新疆社会科学. 2019(05)
[5]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贫困治理的历程、经验与前瞻[J]. 向德平,华汛子.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2)
[6]后2020贫困问题初探[J]. 汪三贵,曾小溪.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2)
[7]“精神贫困”现象的实质是个体失灵——来自行为科学的视角[J]. 杭承政,胡鞍钢.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7(04)
本文编号:29381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293811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