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孟子、荀子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初探
发布时间:2021-01-19 11:48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党一项优良传统。在新世纪要完善与发展该学科必须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作为中国传统官方显学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政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先秦时期孔子、孟子、荀子三位大儒,其思政思想对我们当今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由三方面的内容构成: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此三者组成一有机的整体,共同为统治阶级的政治目标服务。先秦时期正是中国社会转型之时,战争频繁。孔孟荀三人正是处于这种动乱之世,他们希望社会能安定有序。做为儒家思想奠基人的孔子继承西周时“以德辅天”思想,在政治观上倡“周礼”、崇“德制”。然社会已不可能重回到周朝之一统状态。孔子转而从“人性”中去寻找答案,提出“仁”的思想,这里的“仁”具有“孝悌”、“个人行为准则”与“心理品质”三方面的含义,这样就把政治上的“礼”落实到个人“仁”的品质上,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中行“忠恕”之道,反对以战争与刑罚来统治天下。孟子进一步发挥孔子“仁”的思想,其思政教育体系建立在“人性善”基础上,因为人皆有“仁义理智”四心,所以人都有向“善”的可能,由此在政治上他认为行“仁政”者当无敌于天下。然...
【文章来源】:武汉理工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孔子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
一、 社会现状与政治诉求
二、 人性论与“仁”的理解
三、 “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
四、 道德品质的形成
第二章 孟子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
一、 苦难的现实与“仁政”理想
二、 “性善论”与圣人品质与圣人之治
三、 矢志不渝的道德品质追求
第三章 荀子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
一、 统一的曙光与政治理想
二、 “性恶论”与“学”
三、 君子品质的形成
第四章 孔子、孟子、荀子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启示
一、 “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 “以德治国”的政治观
三、 良好道德品质的不懈追求
主要参考书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重新认识先秦儒家的德治思想[J]. 王保国. 河南社会科学. 2002(05)
[2]“修身为本”伦理思想在现代德育中的借鉴[J]. 邹兰香. 湖南社会科学. 2002(04)
[3]生存结构与心灵境界——面向21世纪的中国哲学[J]. 黄玉顺. 周易研究. 2002(04)
[4]略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学科建设[J]. 梅荣政.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2(07)
[5]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界定的理论思考[J]. 刘新庚,文银花.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2)
[6]先秦儒家治国思想论略[J]. 闫希伦,孙志军. 滨州师专学报. 2002(01)
[7]简论周公思想及其对先秦儒家的影响[J]. 商国君.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2(01)
[8]先秦儒家的德化意识[J]. 叶爱欣. 平顶山师专学报. 2002(01)
[9]先秦儒家性情论及其相关理念的现代抉发[J]. 马育良. 皖西学院学报. 2002(01)
[10]先秦儒家治国思想及其历史启示[J]. 汪志强. 求实. 2001(02)
本文编号:2986931
【文章来源】:武汉理工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孔子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
一、 社会现状与政治诉求
二、 人性论与“仁”的理解
三、 “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
四、 道德品质的形成
第二章 孟子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
一、 苦难的现实与“仁政”理想
二、 “性善论”与圣人品质与圣人之治
三、 矢志不渝的道德品质追求
第三章 荀子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
一、 统一的曙光与政治理想
二、 “性恶论”与“学”
三、 君子品质的形成
第四章 孔子、孟子、荀子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启示
一、 “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 “以德治国”的政治观
三、 良好道德品质的不懈追求
主要参考书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重新认识先秦儒家的德治思想[J]. 王保国. 河南社会科学. 2002(05)
[2]“修身为本”伦理思想在现代德育中的借鉴[J]. 邹兰香. 湖南社会科学. 2002(04)
[3]生存结构与心灵境界——面向21世纪的中国哲学[J]. 黄玉顺. 周易研究. 2002(04)
[4]略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学科建设[J]. 梅荣政.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2(07)
[5]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界定的理论思考[J]. 刘新庚,文银花.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2)
[6]先秦儒家治国思想论略[J]. 闫希伦,孙志军. 滨州师专学报. 2002(01)
[7]简论周公思想及其对先秦儒家的影响[J]. 商国君.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2(01)
[8]先秦儒家的德化意识[J]. 叶爱欣. 平顶山师专学报. 2002(01)
[9]先秦儒家性情论及其相关理念的现代抉发[J]. 马育良. 皖西学院学报. 2002(01)
[10]先秦儒家治国思想及其历史启示[J]. 汪志强. 求实. 2001(02)
本文编号:29869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2986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