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协同治理视域中江苏省沿江文明城市带创建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3 21:41
本文关键词:区域协同治理视域中江苏省沿江文明城市带创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我国城市经济和社会持续深化改革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各个区域间的合作和竞争关系已经愈发的明显的体现出来。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长江经济带的战略部署以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模式的创新诉求,江苏省作为我国的沿长江中下游的省份,社会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区域城市的综合水平更加突出、水平和活力最高的城市文明地区,顺应形势规划了沿江区域城市加速融合和将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本省重点工作,为我们研究我国区域协同治理和文明城市带创建模式创新探索提供了合适的样本。本文立足于区域协同治理和沿江文明城市带创建实际可行的制度基础,采用了理论分析的方法,在分析了治理理论和协同治理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当下的权力运行的特点,将研究的视点关注于用区域协同治理的方式去解决沿江文明城市带的创建问题,同时通过文明城市带的创建带动沿江区域的协同发展和一体化进程。首先,对治理理论和协同治理的概念内涵进行了分析和描述,提出了协同治理是我国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选择。在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间纵向关系和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这两大关系中,着重阐述了横向的地方间政府关系,从竞争和合作两大维度进行重点分析,提出了政府协同治理的基本定义、研究范畴和实践意义。其次,通过对国外成功的区域政府协同治理模式的比较研究,结合国内的区域协同治理方式,总结了我国中央到地方政府交互治理模式,阐述在这种治理模式下中央政府发挥作用的发展战略、区域规划、重大项目三大主导机制,分析了这种交互模式下的特征是治理的主体相互博弈、权力运行方式多样化以及地方治理方式的协同性三大特征以及存在的局限性,从而为我国区域政府协同治理模式提供了可参照的范式。再次,通过对文明城市的物质、精神、政治、社会和生态方面的内涵以及对我国文明城市创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分析阐释了创建文明城市的意义。结合学者们对城市带概念、功能及特征的分析,创新探索出一个符合江苏省实际情况的沿江文明城市带的创建思路。其中分别分析了江苏创建沿江全国文明城市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提出了沿江全国文明城市带的构想和设计,既符合江苏省的创建成效,又契合国家的战略部署。最后,基于对当前江苏沿江城市的文明城市创建的现状,分析了沿江八市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存在不足。分别从主体、机构、机制和保障方面深入分析了造成这些困境的原因。针对建设沿江全国文明城市带的需要,从行政协议的法治化、公共服务的市场化、区域协同创建指数的标准化和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程度四个方面探讨了区域创建面临的挑战。正是为了抓住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机遇,迎接创建过程中面对的困境和挑战,以问题为导向探讨了创建过程中需要遵循的价值选择和针对性的发挥路径。
【关键词】:区域协同治理 文明城市 城市带 模式创新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6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绪论11-29
- 第一节 基本范畴界定11-12
- 一、江苏省沿长江区域11
- 二、江苏省沿江城市带11-12
- 第二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12-18
- 一、研究背景12-16
- 二、研究意义16-18
- 第三节 文献综述18-27
- 一、国内外关于区域协同治理的研究18-23
- 二、国内外对文明城市的研究23-26
- 三、相关研究的基本结论26-27
- 第四节 研究方法27-29
- 一、文献分析法27
- 二、实证分析法27-28
- 三、比较研究法28-29
- 第一章 协同治理:区域协同治理的理论视角29-41
- 第一节 协同治理理论概述29-34
- 一、治理理论29-32
- 二、协同治理概念分析32-34
- 第二节 区域协同治理的多元维度34-41
- 一、国内外对政府间关系的研究35-36
- 二、地方政府协同治理的维度36-41
- 第二章 沿江全国文明城市带:江苏省区域协同发展的路径创新41-52
- 第一节 文明城市创建的内涵与意义41-45
- 一、文明城市的内涵41-43
- 二、文明城市创建的意义43-45
- 第二节 文明城市带的内涵45-48
- 一、城市带的概念及特征45-47
- 二、文明城市带的概念及主要特征47-48
- 第三节 江苏省文明城市创建与区域协同治理新模式探索——文明城市带48-52
- 一、江苏省创建沿江全国文明城市带的必要性48-50
- 二、江苏省创建沿江全国文明城市带的可行性50-52
- 第三章 区域协同治理下江苏创建沿江文明城市带的困境52-61
- 第一节 江苏省创建沿江全国文明城市带的困境52-56
- 一、环境困境:细节问题得不到根治52-53
- 二、机制困境:城市联动合作水平较低53-54
- 三、意识困境:社会整体素质和参与文明创建的积极性有待提高54-56
- 四、硬件困境: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薄弱56
- 第二节 区域协同治理下江苏创建沿江文明城市带的困境分析56-61
- 一、文明城市创建主体间的不协调57-58
- 二、文明城市创建机构的单一性和认识的局限性58-59
- 三、文明城市创建的机制创新能力不足59-60
- 四、文明城市创建的保障缺失60-61
- 第四章 区域协同治理视域中创建江苏沿江文明城市带的挑战及国内外经验借鉴61-73
- 第一节 区域协同治理视角下江苏省创建沿江文明城市带的挑战61-64
- 一、行政协议及其法治化的挑战61-62
- 二、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挑战62-63
- 三、区域协同创建指数的标准化挑战63
- 四、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程度的挑战63-64
- 第二节 国外区域政府协同治理的典型模式64-69
- 一、美国大都市区的整合治理模式64-66
- 二、日本的“中心—边缘”模式66-67
- 三、欧洲的多层次治理模式67-69
- 第三节 我国区域协同治理模式的选择69-73
- 一、我国地方政府的区域协同治理探索69-71
- 二、我国地方政府区域治理模式的特点与局限71-73
- 第五章 区域协同治理视域下江苏省创建沿江文明城市带的组织框架和发展路径73-84
- 第一节 区域协同治理视域下江苏省创建沿江文明城市带的组织框架73-79
- 一、区域协同治理视域下江苏省创建沿江文明城市带的组织结构73-75
- 二、江苏沿江文明城市带协同创建机制的功能及特点75-79
- 第二节 江苏省创建沿江文明城市带的发展路径79-84
- 一、创建主体的多元化发展79-80
- 二、改革创新创建机制80-81
- 三、加强各项保障制度的完善81-82
- 四、指定区域协同创建指数模型82-84
- 结语84-86
- 参考文献86-9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91-92
- 致谢92-9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家厚;;城市文明的衡量维度与发展取向——以上海市为例[J];城市问题;2010年10期
2 芮国强;;苏州率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群的内涵、意义及可能[J];东吴学术;2013年01期
3 鲍宗豪;文明城市论[J];河北学刊;2005年04期
4 罗朝良;;创建文明城市与构建和谐社会[J];科学社会主义;2009年04期
5 任锦华;;创建文明城市,关键在市民[J];学理论;2012年19期
6 冯伟林;陈慧;;论成渝都市圈经济合作的协调机制构建[J];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33期
7 于江;;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国家现代化的逻辑理路[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年04期
8 李红卫;生态文明——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J];社会主义研究;2004年06期
9 芮国强;;江苏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探索与实践[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10 杨颖;;地方治理:协同治理机制探究[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李波;文明城市群创建的政策体系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区域协同治理视域中江苏省沿江文明城市带创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45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304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