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思政论文 >

我国公民教育的现状及发展完善

发布时间:2017-04-15 05:04

  本文关键词:我国公民教育的现状及发展完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公民教育水平是体现国家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公民”反映的是成员与国家间的关系,在法律层面,公民不仅是国家最基本的要素,更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以及社会现代化建设的主体。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公民教育事业问题有所凸显,并逐步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一大因素。文章首先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对我国当代公民教育实施现状进行分析,以便更为详尽地阐述我国当代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地位,也为更全面地论证选题的背景及意义。进而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从内容体系及目标定位等方面对公民教育进行概念分析。其次,主要内容包括两大部分,即我国公民教育的的现状及公民教育的发展完善。前者从公民教育的背景出发,概述我国公民教育的发展现状;后者从我国当代公民教育存在不足的成因角度出发,分析公民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难题,而这正是完善我国当代公民教育的前提。最后,在我国当代公民教育的改进和完善方面,提出了相关意见和建议。在介绍西方公民教育经验的同时,指出可选择性地借鉴其精华之处,并从信息科技角度出发,运用网络平台教育法积极拓宽公民教育的方法路径,强调了我国政府、学校、家庭及社会间的合力对落实公民教育具体实践策略的重要性。总而言之,对我国当代公民教育进行分析,这是一个重要的选择,它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对我国公民教育实施现状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全面分析,这不仅为我们积极探索有效解决途径提供了参考,还为促进我国全民发展及整体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公民 公民教育 完善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6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8
  • 第一章 绪论8-15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8-9
  • (一) 研究背景8
  • (二) 研究意义8-9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9-13
  • (一) 国内研究现状9-12
  • (二) 国外研究现状12-13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13-14
  • (一) 研究思路13-14
  • (二) 研究方法14
  • 四、本文创新之处14-15
  • 第二章 公民、公民教育概述15-21
  • 一、公民的概念分析15-16
  • (一) 公民概念的演变与发展15-16
  • (二) 公民概念的法律分析16
  • 二、公民教育的概念分析16-18
  • (一) 基本内涵16-17
  • (二) 目标定位17-18
  • 三、我国公民教育的历史沿革18-21
  • 第三章 我国公民教育的现状分析21-26
  • 一、公民教育背景分析21-23
  • (一) 政治民主化的进程21-22
  • (二)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22
  • (三)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22-23
  • (四) 民主与法治建设的不断完善23
  • 二、我国公民教育发展现状23-26
  • 第四章 我国当代公民教育的不足及成因26-32
  • 一、我国当代公民教育的发展困境26-29
  • (一) 公民教育的内涵较为模糊26-27
  • (二) 公民教育的体系不完整27-28
  • (三) 忽视环境因素对公民教育的影响28-29
  • 二、我国当代公民教育不足的原因分析29-32
  • (一) 公民教育理念的缺失29
  • (二) 缺乏明确的公民教育政策方向29-30
  • (三) 公民教育实施方法过于单一30-32
  • 第五章 我国当代公民教育的完善路径32-44
  • 一、外国公民教育的经验借鉴32-36
  • (一) 外国公民教育经验介绍32-34
  • (二) 对我国当代公民教育的启示34-36
  • 二、拓宽公民教育的方法路径36-37
  • (一) 网络平台教育法36
  • (二) “内外双修”知行并进法36-37
  • 三、强化落实公民教育的实践路径37-44
  • (一) 明确公民教育内容体系及目标定位37-39
  • (二) 发挥政府积极主导作用39-40
  • (三) 优化集中多样的学校公民教育课程体系40-42
  • (四) 创建良好的学校、家庭与社会公民教育环境42-44
  • 结语44-45
  • 致谢45-46
  • 参考文献46-49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4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王兆t

本文编号:3076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3076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fad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