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媒体视域下的道德传播路径
发布时间:2021-05-21 11:25
微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即时信息共享自媒体平台,是对微博(Twitter)、微信(Wechat)、脸书(Facebook)等媒介的统称。微媒体在传播性能上具有高度的便捷性,相较于传统媒介微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覆盖范围更广,并且进一步打破了时间、空间对于信息传播的束缚,提高了用户的生活效率、重塑了用户之间的社会关系。正是因为微媒体自身的特性,当微媒体应用于道德传播的相关工作时候,可以极大扩宽道德信息传播的广度,加速道德知识的更新速度,增强道德的感染能力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舆论。毫无疑问,微媒体将会在新世纪成为道德传播的主要媒介。但是微媒体是如何对道德传播的效果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呢?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一方面是“媒介即信息”,这是微媒体自身德性对于道德传播的潜在影响。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McLuhan)认为媒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影响了我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另一方面是含有道德因素的道德信息在微媒体视域中的直接传播。在微媒体视域中存在不同类型的道德信息,这就要求用户能够因时制宜地选择不同的信息类型进行传播。最后是道德信息的间接传播。这种传播模式是由微媒体的特殊...
【文章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理由
1.微媒体时代的到来
2.道德传播路径在微媒体时代得到新的发展
3.更好实现微媒体的道德传播功能
(二)选题意义及前景
1.将学科理论与实践环境相结合
2.把握道德的未来传播路向
3.防止微媒体道德失范的发生
(三)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1.关于国内媒介伦理的研究
2.关于国外媒介伦理的研究
(四)论文研究计划
1.研究方法
2.创新之处
一、Web3.0 时代微媒体的特点及对道德传播的影响
(一)微媒体的现状及特性
1.微媒体的现状
2.微媒体的特性
(二)微媒体对道德传播效果的影响方式
1.“媒介即信息”——微媒体自身德性对于主体道德生成的潜在影响
2.信息传播——道德信息的直接传播
3.媒介行为——道德信息的间接传播
二、微媒体视阈中道德传播的基本要求
(一)自由
(二)平等
1.媒介资源的分配平等
2.获取信息资源能力的平等
3.信息流通渠道的不平等
(三)真实
(四)自律
三、微媒体视域中道德传播路径所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一)微媒体视域中的伦理冲突
1.自由的无限延伸与责任意识缺失之间的冲突
2.话语权与信息资源的不平等之间的冲突
(二)信息泛滥和信息污染
1. 信息泛滥
2. 信息污染
(三)社会主流道德传播与多元文化影响
(四)用户的主观任意与微媒体优良环境的建设
四、微媒体视域中道德传播的实现路径
(一)强化微媒体的社会道德传播责任
(二)打造公开、公平、公信的交互平台
(三)推进微媒体视域下的网络道德教育建设
(四)净化微媒体视域中道德传播的社会环境
(五)完善微媒体视域下道德传播的社会监管机制
注释
主要参考文献
(一)著作类
(二)论文类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著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微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问题研究[J]. 魏建国.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1)
[2]莱文森修正波普尔3个世界理论的得与失[J]. 秦州.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3(05)
[3]浅析新新媒介的兴起及其对公众话语表达权的影响[J]. 童帅. 新闻传播. 2013(05)
[4]媒介技术决定论的生态视角——基于媒介进化小生境理论的思考[J]. 梁颐,刘华. 新闻界. 2013(07)
[5]爱恨纠缠的机器情结——19世纪西方对技术的追问与乌托邦小说[J]. 张金凤. 外国文学. 2013(02)
[6]当代传媒技术条件下的艺术生产——反思法兰克福学派两种不同理论取向[J]. 谭好哲.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3(02)
[7]保罗·莱文森的媒介进化理论对媒介环境学的超越[J]. 陈功. 当代传播. 2013(02)
[8]从莱文森“人性化趋势”理论看媒介的偏向性[J]. 梁辰曦. 新闻世界. 2013(03)
[9]技术的“自然选择”——莱文森媒介进化论批评[J]. 胡翌霖. 国际新闻界. 2013(02)
[10]北美媒介环境学派:范式、理论及反思[J]. 商娜红,刘婷. 新闻大学. 2013(01)
本文编号:3199620
【文章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理由
1.微媒体时代的到来
2.道德传播路径在微媒体时代得到新的发展
3.更好实现微媒体的道德传播功能
(二)选题意义及前景
1.将学科理论与实践环境相结合
2.把握道德的未来传播路向
3.防止微媒体道德失范的发生
(三)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1.关于国内媒介伦理的研究
2.关于国外媒介伦理的研究
(四)论文研究计划
1.研究方法
2.创新之处
一、Web3.0 时代微媒体的特点及对道德传播的影响
(一)微媒体的现状及特性
1.微媒体的现状
2.微媒体的特性
(二)微媒体对道德传播效果的影响方式
1.“媒介即信息”——微媒体自身德性对于主体道德生成的潜在影响
2.信息传播——道德信息的直接传播
3.媒介行为——道德信息的间接传播
二、微媒体视阈中道德传播的基本要求
(一)自由
(二)平等
1.媒介资源的分配平等
2.获取信息资源能力的平等
3.信息流通渠道的不平等
(三)真实
(四)自律
三、微媒体视域中道德传播路径所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一)微媒体视域中的伦理冲突
1.自由的无限延伸与责任意识缺失之间的冲突
2.话语权与信息资源的不平等之间的冲突
(二)信息泛滥和信息污染
1. 信息泛滥
2. 信息污染
(三)社会主流道德传播与多元文化影响
(四)用户的主观任意与微媒体优良环境的建设
四、微媒体视域中道德传播的实现路径
(一)强化微媒体的社会道德传播责任
(二)打造公开、公平、公信的交互平台
(三)推进微媒体视域下的网络道德教育建设
(四)净化微媒体视域中道德传播的社会环境
(五)完善微媒体视域下道德传播的社会监管机制
注释
主要参考文献
(一)著作类
(二)论文类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著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微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问题研究[J]. 魏建国.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1)
[2]莱文森修正波普尔3个世界理论的得与失[J]. 秦州.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3(05)
[3]浅析新新媒介的兴起及其对公众话语表达权的影响[J]. 童帅. 新闻传播. 2013(05)
[4]媒介技术决定论的生态视角——基于媒介进化小生境理论的思考[J]. 梁颐,刘华. 新闻界. 2013(07)
[5]爱恨纠缠的机器情结——19世纪西方对技术的追问与乌托邦小说[J]. 张金凤. 外国文学. 2013(02)
[6]当代传媒技术条件下的艺术生产——反思法兰克福学派两种不同理论取向[J]. 谭好哲.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3(02)
[7]保罗·莱文森的媒介进化理论对媒介环境学的超越[J]. 陈功. 当代传播. 2013(02)
[8]从莱文森“人性化趋势”理论看媒介的偏向性[J]. 梁辰曦. 新闻世界. 2013(03)
[9]技术的“自然选择”——莱文森媒介进化论批评[J]. 胡翌霖. 国际新闻界. 2013(02)
[10]北美媒介环境学派:范式、理论及反思[J]. 商娜红,刘婷. 新闻大学. 2013(01)
本文编号:31996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3199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