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青少年知耻的家庭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24 04:47
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教育的民族。思想道德教育被看作是中国传统的正统教育,直到今天,仍然受到重视。新时期,青少年的道德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他们的道德状况主流是积极、进步、向善的。但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生活环境的多样性,有些青少年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出现了一些问题,也出现了诸多不知耻的现象,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家庭知耻教育的缺失。家庭是人类受教育最开始的地方,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之本,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因此,对青少年知耻的家庭教育进行较为深入地探索和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在绪论部分首先叙述了选题背景,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该题目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接着,指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最后,分析了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正文第一部分是对耻、知耻以及知耻教育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然后从责任、爱国、诚信、勤俭这几个角度引出了新时期青少年知耻的现状,接着深入分析当前部分青少年出现的不知耻现状,主要表现在责任意识淡薄、爱国情感不强、诚信观念缺失、节俭意识弱化等。正文第二部分主要根据前文出现的现象概括出青少年知耻现状的特点:这一时期他们身心发展不平衡,认知与情感出现了一些偏差,思想与行为存...
【文章来源】:南京邮电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
1.2.2 国内研究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及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新时期青少年知耻现状
2.1 概念界定
2.1.1 耻的内涵
2.1.2 知耻的内涵
2.1.3 知耻教育的内涵
2.2 青少年知耻现状的积极表现
2.2.1 肩负责任
2.2.2 热爱祖国
2.2.3 诚实守信
2.2.4 勤俭节约
2.3 青少年知耻现状的消极表现
2.3.1 责任意识淡薄
2.3.2 爱国情感薄弱
2.3.3 诚信观念缺失
2.3.4 节俭意识弱化
第三章 新时期青少年知耻现状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3.1 青少年知耻现状的特点
3.1.1 身心发展失衡
3.1.2 认知情感偏差
3.1.3 思想行为矛盾
3.1.4 自我意识过强
3.2 青少年知耻现状的家庭因素分析
3.2.1 教育观念
3.2.2 教养方式
3.2.3 教育背景
3.2.4 家庭结构
第四章 家庭对青少年知耻的影响
4.1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的正面影响
4.1.1 家庭的精神功能
4.1.2 家庭的经济功能
4.1.3 家庭的教育功能
4.2 不良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
4.2.1 溺爱型家庭
4.2.2 缺损型家庭
4.2.3 留守型家庭和流动型家庭
第五章 加强青少年知耻教育的意义
5.1 社会意义
5.2 文化意义
5.3 思想意义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大学生耻感状况的调查问卷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让青少年明荣辨耻[J]. 张荣. 环境教育. 2016(07)
[2]高校大学生耻感文化建设刍议[J]. 王晓广.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4(02)
[3]当前青少年耻感培育研究[J]. 李炳毅,李玲. 克拉玛依学刊. 2012(06)
[4]当前大学生耻感教育着力点分析[J]. 许壮飞,徐柳凡.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2(05)
[5]90后大学生“耻感现象”探析[J]. 沈贵鹏,刘蓉. 教育探索. 2012(04)
[6]论高校大学生耻感意识现状及对策[J]. 张伏力.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15)
[7]当代大学生耻感缺失现象、原因及对策分析[J]. 苏海生. 经济研究导刊. 2011(12)
[8]加强大学生耻感教育的依据及其途径探析[J]. 杨峻岭,任凤彩.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0(10)
[9]试论“知耻”的价值及现实意义——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解读[J]. 孙金钰. 学理论. 2010(17)
[10]试论传统耻感文化的内涵、价值及启示[J]. 黄春平,马海燕.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01)
硕士论文
[1]英国青少年校园欺凌现象及其防治策略研究[D]. 马园园.陕西师范大学 2018
[2]基于耻感教育的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D]. 汪小丽.安徽大学 2016
[3]大学生耻感教育[D]. 江晓畅.中国海洋大学 2013
[4]大学生耻感教育研究[D]. 周晓夏.华东师范大学 2012
[5]韶山景区青少年红色旅游市场开发研究[D]. 瞿利娟.湘潭大学 2011
[6]论青少年耻感缺失及教育对策[D]. 樊艳芳.中南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246402
【文章来源】:南京邮电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
1.2.2 国内研究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及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新时期青少年知耻现状
2.1 概念界定
2.1.1 耻的内涵
2.1.2 知耻的内涵
2.1.3 知耻教育的内涵
2.2 青少年知耻现状的积极表现
2.2.1 肩负责任
2.2.2 热爱祖国
2.2.3 诚实守信
2.2.4 勤俭节约
2.3 青少年知耻现状的消极表现
2.3.1 责任意识淡薄
2.3.2 爱国情感薄弱
2.3.3 诚信观念缺失
2.3.4 节俭意识弱化
第三章 新时期青少年知耻现状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3.1 青少年知耻现状的特点
3.1.1 身心发展失衡
3.1.2 认知情感偏差
3.1.3 思想行为矛盾
3.1.4 自我意识过强
3.2 青少年知耻现状的家庭因素分析
3.2.1 教育观念
3.2.2 教养方式
3.2.3 教育背景
3.2.4 家庭结构
第四章 家庭对青少年知耻的影响
4.1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的正面影响
4.1.1 家庭的精神功能
4.1.2 家庭的经济功能
4.1.3 家庭的教育功能
4.2 不良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
4.2.1 溺爱型家庭
4.2.2 缺损型家庭
4.2.3 留守型家庭和流动型家庭
第五章 加强青少年知耻教育的意义
5.1 社会意义
5.2 文化意义
5.3 思想意义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大学生耻感状况的调查问卷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让青少年明荣辨耻[J]. 张荣. 环境教育. 2016(07)
[2]高校大学生耻感文化建设刍议[J]. 王晓广.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4(02)
[3]当前青少年耻感培育研究[J]. 李炳毅,李玲. 克拉玛依学刊. 2012(06)
[4]当前大学生耻感教育着力点分析[J]. 许壮飞,徐柳凡.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2(05)
[5]90后大学生“耻感现象”探析[J]. 沈贵鹏,刘蓉. 教育探索. 2012(04)
[6]论高校大学生耻感意识现状及对策[J]. 张伏力.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15)
[7]当代大学生耻感缺失现象、原因及对策分析[J]. 苏海生. 经济研究导刊. 2011(12)
[8]加强大学生耻感教育的依据及其途径探析[J]. 杨峻岭,任凤彩.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0(10)
[9]试论“知耻”的价值及现实意义——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解读[J]. 孙金钰. 学理论. 2010(17)
[10]试论传统耻感文化的内涵、价值及启示[J]. 黄春平,马海燕.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01)
硕士论文
[1]英国青少年校园欺凌现象及其防治策略研究[D]. 马园园.陕西师范大学 2018
[2]基于耻感教育的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D]. 汪小丽.安徽大学 2016
[3]大学生耻感教育[D]. 江晓畅.中国海洋大学 2013
[4]大学生耻感教育研究[D]. 周晓夏.华东师范大学 2012
[5]韶山景区青少年红色旅游市场开发研究[D]. 瞿利娟.湘潭大学 2011
[6]论青少年耻感缺失及教育对策[D]. 樊艳芳.中南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2464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3246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