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思政论文 >

交往理论视阈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2021-09-23 14:44
  在当前交往全球化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诸多困境,如主体地位不平等性、教育内容的“悬空性”及教育方法简单性等,要摆脱这些困境,就需要理论创新。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突围这些困境,提供了解决方案,但其理论具有价值和局限性,这就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批判吸收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汲取其理论的积极成分,形成契合当代社会现实交往观。并以此与思想政治教育想藕合,进而形成交往理论视阈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以交往理论为视角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发展与创新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实践更深植与现实生活实践,形成富有现实性与针对性的理论,最终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尤其是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历史背景下,交往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与创新中的借鉴作用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更突出、更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文章来源】: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概况
        1.2.3 国内外研究的不足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二章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与马克思交往理论之比较
    2.1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主要内容
        2.1.1 交往是人的本质体现和生存方式
        2.1.2 交往是生产的前提,生产决定交往的形式
        2.1.3 意识、语言与交往的互动
        2.1.4 资本与交往紧密相联,并成为人们交往的障碍
        2.1.5 生产力与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
        2.1.6 交往与家庭、阶级和国家的关系
        2.1.7 共产主义是克服交往异化的社会
    2.2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基本特征
        2.2.1 实践性原则与社会性原则的统一
        2.2.2 物质性原则和历史性原则的统一
        2.2.3 价值性原则与科学性原则的统一
    2.3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主要内容
        2.3.1 交往互动比工具型行动更具合理性
        2.3.2 用交往行动理论重建现代社会的道德系统
        2.3.3 关于有效性语言交往的理论
        2.3.4 交往的相互关系必须是主体间性的关系
    2.4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基本特征
        2.4.1 重视语言作用
        2.4.2 交往与劳动分离
        2.4.3 价值规范的超阶级性、普遍性
        2.4.4 交往手段和交往目的单一化
    2.5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与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殊异
        2.5.1 实践的定义之比较
        2.5.2 交往动力论之比较
        2.5.3 交往本质论之比较
        2.5.4 对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扬弃
第三章 交往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藕合
    3.1 交往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和发展提供动力作用
        3.1.1 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客观基础
        3.1.2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实现的催化剂
        3.1.3 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素材
    3.2 对交往理论实践发展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3.2.1 导向作用
        3.2.2 促使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化
        3.2.3 为人的交往提供心理基础
    3.3 在实践中使交往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达到藕合
        3.3.1 熟知和精通交往理论
        3.3.2 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学习交往理论
        3.3.3 必须有加工的本领
第四章 马克思交往理论视阈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4.1 以社会性为目标,以实践性为途径的思想政治教育
        4.1.1 以社会性为目标
        4.1.2 以实践性为途径
        4.1.3 两者的辩证统一
    4.2 以物质性为动力,以历史性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
        4.2.1 以物质性为动力
        4.2.2 以历史性为基础
        4.2.3 两者的辩证统一
    4.3 以价值性为导向,以科学性为条件的思想政治教育
        4.3.1 以价值性为导向
        4.3.2 以科学性为条件
        4.3.3 两者的辩证统一
第五章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视阈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5.1 为诠释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目的和性质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5.2 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注入哲学灵魂
        5.2.1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探索
        5.2.2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探索
        5.2.3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探索
        5.2.4 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机制的探索
    5.3 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探索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加强规则意识教育 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J]. 王玉琳.  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05)
[2]关于学校德育若干问题的思考[J]. 吴登良,林倩.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1)
[3]交往与异化──关于现代交往的负面研究[J]. 衣俊卿,孙占奎.  哲学研究. 1994(05)
[4]日常交往与非日常交往[J]. 衣俊卿.  哲学研究. 1992(10)



本文编号:34058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34058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56b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