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思政论文 >

百色精神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06 23:21
  百色,位于中国的南疆,又因为百色起义而被世人所熟知。百色起义所彰显出来的精神更是鼓舞着这片红色热土上的各族人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辉煌。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向全党发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的号召,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则继续提出深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号召我们发掘城市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建设特色文化城市。党中央对文化的重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是对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的有利补充,更是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层面消费的适时满足。此时加强对百色精神的研究,既是响应党大力加强文化建设的号召,也是深入挖掘百色精神的需要,更是推动百色地区乃至整个广西地区进一步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本文研究的是百色精神及其当代价值问题,由导论,正文,结束语,注释和参考文献五大部分组成。文章正文主要包括如下几大部分:首先从本体论角度对红色文化进行阐释,将红色文化界定为是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困难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和自由的革命文化,更是当今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和... 

【文章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
    (一) 红色文化的本体论阐释
        1. 红色文化的含义
        2. 红色文化的内容
        3. 红色文化的特征
        4.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文化、文化建设与红色文化的关系
        5. 百色红色文化的科学内涵
    (二) 红色精神
二、百色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一) 百色精神的发生
        1. 右江地区经济的发展——百色精神产生的根本条件
        2. 右江苏维埃政权的建立——百色精神产生的政治基础
        3. 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百色精神产生的理论基础
        4. 百色地区社会关系的重构——百色精神产生的社会基础
        5. 提倡各民族平等——百色精神产生的群众基础
        6. 邓小平等人的革命实践——百色精神产生的重要的实践基础
    (二) 百色精神的内涵
        1. 坚持实事求是
        2. 坚定革命信念
        3. 维护边疆稳定
        4. 秉承民族协作
三、百色精神的当代价值
    (一) 弘扬百色精神,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1. 红色搭台,绿色唱戏,民俗增彩
        2. 推进“四地一带一枢纽”建设,保障百色经济顺利发展
        3. 借助外来资本,助力百色经济全面发展
    (二) 弘扬百色精神,为区域政治建设增添新抓手
        1. 弘扬百色精神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建设
        2. 弘扬百色精神有利于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3. 弘扬百色精神有利于增进民族团结
    (三) 弘扬百色精神,为区域文化建设增添新动力
        1. 百色精神是百色红色文化的精髓,是先进文化的体现
        2. 弘扬百色精神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3. 弘扬百色精神是新时期构建文化强国的内在要求
        4. 弘扬百色精神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题中之义
    (四) 弘扬百色精神,为区域社会建设融入新生机
        1. 弘扬百色精神有利于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出现的问题
        2. 弘扬百色精神有利于青年人的成长
        3. 弘扬百色精神,凸显百色精神的教化、凝聚、动力、导向的作用
四、结束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后记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当前我国边疆治理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整合[J]. 陆海发,胡玉荣.  广西民族研究. 2011(03)
[2]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J]. 高菲.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11(08)
[3]思想政治教育与红色资源开发[J]. 胡晓加,廖运生.  求实. 2011(03)
[4]建设和谐文化与承继革命文化[J]. 张芳.  青海社会科学. 2011(01)
[5]广西红色旅游市场定位与营销策略[J]. 唐峰陵.  广西社会科学. 2010(12)
[6]红色资源: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应然选择[J]. 李根寿,陈世润.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06)
[7]近年来我国红色文化研究文献述评[J]. 朱桂莲.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06)
[8]中国红色文化生成的系统要素透析——以大别山红色文化为例[J]. 江峰,汪颖子.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6)
[9]韦拔群与东兰红色旅游整合开发[J]. 李燕林,朱瑞平,黄松.  广西民族研究. 2010(03)
[10]开发和利用百色起义红色资源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课教学[J]. 周炳群.  百色学院学报. 2010(04)

硕士论文
[1]赣南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D]. 陈建平.赣南师范学院 2009
[2]论红色文化传播的价值和策略[D]. 李海波.江西师范大学 2009
[3]红色文化的传承价值探析[D]. 付小清.江西师范大学 2009
[4]红色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研究[D]. 韩燕平.湘潭大学 2008
[5]“红色文化”的当代社会价值及其实现[D]. 孙晓飞.山东大学 2008
[6]延安红色文化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朱宇静.西安理工大学 2008
[7]弘扬红色文化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研究[D]. 罗春洪.南昌大学 2007
[8]“红色文化”的价值及其实现[D]. 王以第.山东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4209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34209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e00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