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思政论文 >

知识经济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发布时间:2021-10-08 03:17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开启了人类的新文明。与以往的传统经济不同,新经济以赋有创造力的人才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它使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革。新经济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也产生了不利的因素。 首先,它为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建设带来积极的影响。新经济为精神文明建设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新经济生产了先进的工艺和技术手段,促进了教育、文艺、卫生、体育事业的繁荣与发展;新经济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新经济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 然而,依中国目前的现状,应为发展知识经济创造条件。我国教育落后,投入不足,亟待实行素质教育;科学技术不发达,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我国人口素质低下,文盲居多,严重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上三个方面说明,我们与知识经济还有很大差距,必须切实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跟上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 其次,要解决上述问题,应从国民素质的提高入手。新经济要求人的素质是全面发展的。第一,人要有体力与心力相结合的人力素质,它是经济主体参与生产的最起码的生存素质;第二,知识作为新经济的特征之一,要求人们应有相应的科学文化素质;第三,高科技是新经济的支柱,要求人们... 

【文章来源】:郑州大学河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3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引言
一、 知识经济的特征及其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一) 知识经济的特征
        1 知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基础要素
        2 劳动者知识化
        3 知识经济是创新型经济
        4 高新技术在经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二) 知识经济对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影响
        1 发展知识经济有利于增强精神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
        2 发展知识经济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造就和培养
        3 发展知识经济有利于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
    (三) 知识经济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1 急需发展素质教育
        2 急需提升科技水平
        3 急需提高国民素质
二、 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是知识经济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
    (一) 人是知识经济的载体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目的
    (二) 人的素质的提升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
        1 人力素质
        2 文化知识素质
        3 科技素质
        4 创新素质
        5 道德素质
    (三) 提升人的素质的途径
        1 依靠教育
        2 依靠社会实践
三、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促进知识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 知识经济带来了负面影响
        1 信息化便利了高科技犯罪与不健康思想的传播
        2 知识的不正当使用危害人类的安全
        3 新经济本身不能消除落后思想
    (二) 精神文明对知识经济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1 知识经济时代应建立高度文明的社会
        2 知识经济期盼精神文明的引导
    (三) 发展知识经济,应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睦共处
        1 应树立主导价值观念
        2 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发展
结束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依据及意义[J]. 赵迅.  当代法学. 2003(04)
[2]以德治国与宪政建设[J]. 朱前星,朱文星.  求索. 2003(02)
[3]价值多元与主导价值观[J]. 庞卫国.  求索. 2003(01)
[4]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中实现教育创新[J]. 陈泗林.  理论与改革. 2003(01)
[5]知识经济社会的权力转移与法律发展走势探析[J]. 蔡宝刚.  理论与改革. 2003(01)
[6]生态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启示[J]. 刘保国.  青海社会科学. 2002(03)
[7]知识经济视野中的科教兴国战略[J]. 韩邦国.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2(01)
[8]科技批判思潮的实质及其影响[J]. 潘沁.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2(01)
[9]知识经济时代与社会主义[J]. 陆树程.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02(01)
[10]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儒学理路[J]. 张西京.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4)



本文编号:34233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34233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75a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