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思政论文 >

当代青年道德信仰论

发布时间:2021-12-28 09:49
  一般来说,今日之父母就是昨日之青年,而今日之青年就是明天青年之父母。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青年都是思维最为活跃、对新兴事物反映最为敏捷的社会群体。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理想信念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成为社会历史变迁的晴雨表,并为社会历史的变迁提供一个真实的记录。现年15—30岁的当代青年群体,无论现在是在校学生还是已经工作了,他们都是未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业的主力军,肩负着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加强对其道德信仰的研究,弄清楚他们的道德信仰问题,小而言之,关乎他们的健康成长;大而言之,关乎社会未来发展的大事、关乎国家民族的前途。当代青年群体多为独生子女。他们见证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过程,见证了社会经济翻天覆地变化的奇迹,也见证了我国社会经济、社会伦理道德转型的阵痛。这种成长背景,给他们打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和“文化标志”。“他们笑,因为幸福来的太简单;他们哭,因为再得到幸福太困难。他们麻木,对关心视而不见;他们敏感,对伤害记忆犹深。他们在学业、爱情、事业、生活中跌跌撞撞。他们疼痛地思考着,他们孤独地成长着”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化,一时代有一时代之精神,一时代有-时代之道德信仰。当... 

【文章来源】:中南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2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信仰与道德信仰概念辨析
        1.1.1 信仰是人的一种高级存在方式
        1.1.2 信仰乃道德之本
        1.1.3 道德主体人格的自我超越
    1.2 研究当代青年道德信仰的意义
        1.2.1 关乎青年个体的健康成长
        1.2.2 事关国家民族的发展方向
        1.2.3 完善社会主义道德信仰体系
    1.3 青年道德信仰研究现状述评
        1.3.1 国内青年道德信仰问题研究现状
        1.3.2 国外青年问题及青年道德信仰研究述评举要
    1.4 研究的视角、方法及主要内容
        1.4.1 视角
        1.4.2 方法
        1.4.3 难点
        1.4.4 创新点
        1.4.5 基本思路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当代青年群体构成及其社会经济特征
    2.1 构成状况
        2.1.1 青年年龄界定及其内涵
        2.1.2 一个特定生理阶段的年龄群体
        2.1.3 一个特殊的社会角色类别
        2.1.4 构成概况
    2.2 社会经济特征
        2.2.1 受教育情况
        2.2.2 就业情况
        2.2.3 流动情况
        2.2.4 婚育观念
        2.2.5 公民参与
第三章 当代青年群体生活现状考察
    3.1 青年生活的时代背景
        3.1.1 政治经济环境
        3.1.2 社会文化环境
        3.1.3 伦理道德环境
    3.2 1青年蚁族蜗居的群体困境
        3.2.1 就业困境
        3.2.2 生存困境
        3.2.3 文化困境
第四章 当代青年道德信仰危机辨识
    4.1 当前社会道德信仰危机及其问题
        4.1.1 内涵与外延
        4.1.2 滑坡与爬坡
        4.1.3 混杂与迷失
        4.1.4 信仰但不信奉
    4.2 当代青年道德信仰特征及存在问题辨识
        4.2.1 现状考察
        4.2.2 共性特征
        4.2.3 个性特征
        4.2.4 漠视与无序
        4.2.5 认同与区隔
第五章 影响当代青年道德信仰的原因
    5.1 社会思潮
        5.1.1 时代变迁
        5.1.2 文化转型
        5.1.3 道德变迁
    5.2 网络文化
        5.2.1 青年群体与网络发展
        5.2.2 挑战青年道德信仰教育模式
        5.2.3 加速青年道德社会化的步伐
        5.2.4 网络文化的负效应
    5.3 道德信仰教育结构性缺失
        5.3.1 底线道德教育的缺失
        5.3.2 信仰教育的缺失
第六章 当代青年道德信仰教育的路径选择
    6.1 目标定位
        6.1.1 目标
        6.1.2 内容
        6.1.3 原则
    6.2 路径选择
        6.2.1 突出道德信仰教育的主体性
        6.2.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6.2.3 保持道德信仰教育的开放态势
        6.2.4 构建多层次的道德信仰教育体系
        6.2.5 以先进的文化引导青年的道德信仰
    6.3 健全教育保障机制
        6.3.1 确立以道德信仰为中心的道德教育机制
        6.3.2 完善德福统一的道德评价机制
结语 道德、外部性及其它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蚁族、蜗居:新生代青年的群体困境[J]. 涂龙峰,蒋凌霞.  中国青年研究. 2010(03)
[2]大众流行文化的嬗变对“80后”大学生的影响[J]. 步德胜,李勇.  中国青年研究. 2009(01)
[3]当代社会思潮与青年的思想信仰教育[J]. 肖鹏英.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4]风险社会视野下的当代中国道德信仰建设论略[J]. 刘魁,卓文玲.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5]青年与“青年”的解体[J]. 陈映芳.  南风窗. 2008(10)
[6]冲突与认同:全球化背景下的代际关系[J]. 周晓虹.  社会. 2008(02)
[7]底线道德的内涵与特征新探[J]. 张鹏,黄爱教.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2)
[8]对日本青年研究之理论的探讨与借鉴——一个历史与思想文化的视角[J]. 吴端.  当代青年研究. 2007(04)
[9]毛泽东荣辱观与新中国道德信仰的转型[J]. 李学林,谭祖雪.  毛泽东思想研究. 2007(02)
[10]中西信仰观之辨[J]. 邓晓芒.  东南学术. 2007(02)

博士论文
[1]康德的道德信仰研究[D]. 张会永.复旦大学 2007
[2]转型期俄罗斯青年价值观研究[D]. 崔晓娟.华东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5538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35538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a2d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