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险救灾中民族精神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2 22:11
本文关键词:抢险救灾中民族精神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中华民族曾历经沧桑,,饱受磨难。然而,在灾难面前,始终展现出无比的坚韧和顽强,培育出了卓越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品格,凝聚成了强大的民族力量。在抗击洪涝灾害、抗非典、抗击南方雪灾、四川汶川抗震救灾等灾难中,伟大的民族精神都得到了充分地体现与弘扬。每一次灾难和考验,虽然给我们带来了伤痛,但同时也时刻提醒、警示、激励着后人,让坚强的中华民族无所畏惧,让伟大的人民更加激昂向上。研究抢险救灾中中国民族精神的弘扬,对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些研究为突显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为集中体现我党我军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为生动展现全体中国人民在抵御自然灾害时的民族凝聚力;为彰显现中国人民的高尚爱国主义情操。 首先从爱国主义的立场、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界定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和理论基础,阐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讴歌了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而重彩之笔,则是抢险救灾中民族精神的内容、时代特征、当代价值,以及如何弘扬抢险救灾中的民族精神。着重阐述了抢险救灾中的民族精神主要有关爱生命的仁爱精神;顽强奋斗的抗争精神;团结协作的互助精神;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永不言败的乐观精神等。而五个结合则体现出了抢险救灾中民族精神新的时代特征。而政治上的向心、经济上的推动力、文化上的凝聚力、道德上的震撼力、精神上的支撑力则赋予了抢险救灾中民族精神更高的当代价值。在弘扬抢险救灾中的民族精神方面,主要从政府、社会和群众三个层面进行了阐述,其中,政府作为主体力量,为抢险救灾民族精神的弘扬提供了政策平台、经济支持和精神上的倡导和鼓励;社会则为抢险救灾民族精神的弘扬提供了舆论宣传和普及教育平台;社会群众则受到了较好的教育和鼓励、全民积极主动参与。 在揭示抢险救灾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在关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后续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因灾害具有突发性、不可预料性等特点,在研究上存在局限性。同时,分析深度与内涵不够,将进一步对民族精神的时代价值等问题研究探讨。
【关键词】:民族精神 弘扬 时代特征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632.5;D6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1章 绪论11-16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1-12
- 1.1.1 研究背景11
- 1.1.2 研究意义11-12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12-15
- 1.2.1 国内研究综述12-14
- 1.2.2 国外研究综述14-15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15-16
- 1.3.1 研究思路15
- 1.3.2 研究方法15
- 1.3.3 创新之处15-16
- 第2章 抢险救灾中民族精神相关理论概述16-32
- 2.1 民族精神的内涵界定16-24
- 2.1.1 民族精神的概念16-21
- 2.1.2 民族精神的特点21-23
- 2.1.3 民族精神的地位23
- 2.1.4 民族精神的功能23-24
- 2.1.5 抢险救灾的界定24
- 2.2 弘扬民族精神的理论基础24-26
-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关于民族精神的论述24-25
- 2.2.2 我国民族精神弘扬与培育的思想25-26
- 2.3 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26-28
- 2.3.1 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源泉26-27
- 2.3.2 百年抗争——民族精神的彰显27
- 2.3.3 革命建设——民族精神的充实27-28
- 2.3.4 改革开放——民族精神的高扬28
- 2.3.5 抢险救灾——民族精神的践行28
- 2.4 抢险救灾中的民族精神的内容28-32
- 2.4.1 关爱生命的仁爱精神29-30
- 2.4.2 顽强奋斗的抗争精神30
- 2.4.3 团结协作的互助精神30
- 2.4.4 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30-31
- 2.4.5 永不言败的乐观精神31-32
- 第3章 抢险救灾中的民族精神特征与价值32-38
- 3.1 抢险救灾中民族精神的新的时代特征32-35
- 3.1.1 弘扬民族精神与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相结合32-33
- 3.1.2 弘扬民族精神与增强国力相结合33
- 3.1.3 弘扬民族精神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相结合33
- 3.1.4 弘扬民族精神与加强社会主义政治相结合33-34
- 3.1.5 弘扬民族精神与发展现代科技相结合34-35
- 3.2 抢险救灾中民族精神的时代价值35-38
- 3.2.1 政治上的向心力35
- 3.2.2 经济上的推动力35-36
- 3.2.3 文化上的凝聚力36
- 3.2.4 道德上的震撼力36
- 3.2.5 精神上的支撑力36-38
- 第4章 抢险救灾中民族精神的弘扬38-45
- 4.1 加强民族精神的培育38-39
- 4.1.1 以先进理论为指导,弘扬培育民族精神38
- 4.1.2 充分挖掘和汲取中外优秀文化营养38-39
- 4.1.3 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内容39
- 4.2 推进民族精神的教育39-41
- 4.2.1 把民族精神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39-40
- 4.2.2 把民族精神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40
- 4.2.3 虚实结合,做好民族精神的宣传普及40-41
- 4.3 倡导全社会的共同参与41-43
- 4.3.1 党和政府发挥主导作用41
- 4.3.2 领导干部做好表率功能41-42
- 4.3.3 全体公民积极主动参与42-43
- 4.4 构建民族精神弘扬的保障体系43-45
- 4.4.1 物质保障形成民族精神的经济基础43
- 4.4.2 制度保障促进民族精神的常态化43-44
- 4.4.3 组织保障增强民族精神的社会化44-45
- 结论45-47
- 参考文献47-50
- 致谢5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兴刚;文木;;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的几点思考[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2 程印学;试论民族精神及其培育[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01期
3 陈勇;民族精神研究综述[J];道德与文明;2004年01期
4 葛晨虹;;论民族精神的社会功能[J];道德与文明;2007年01期
5 孙冰红;;大学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高地[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6 周济;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J];高校理论战线;2004年02期
7 ;AQSIQ Sends Working Groups to Implement the Spirit of National Quality Working Conference[J];China Standardization;2007年05期
8 梁宏;马力;;弘扬伟大民族精神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9 谢劲松;;民族精神的社会认识[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10 宋留清;;中华民族精神的几个特征[J];科学社会主义;2009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宫丽;精神家园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抢险救灾中民族精神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09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360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