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思政论文 >

友善的道德价值及其培育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3 19:19

  本文关键词:友善的道德价值及其培育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人的社会性本质,人对善的永恒追求是友善成为需要的内在依据。同时,现实社会也呼唤友善:社会公共领域不断扩展,社会流动性越来越强,人与人的交流更频繁,这样的人际交往模式迫切需要友善的人际关系;现实生活中存在诸多不友善的现象,极端事例也时有发生,针对这些,急需培育友善。友善也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需要,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仁义礼智信”传统道德思想是友善的历史文化基础,“仁”居于首要地位。“仁”的思维逻辑是从“爱亲人”到“泛爱众”,品质特征有温、良、恭、俭、让等,践行的基本方法是忠恕之道。友善的内涵继承和发展了“仁义礼智信”等传统文化思想。友善的内涵包括真诚、平等、尊重、宽容、礼让、互助。友善所具备的内涵使得友善成为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成为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成为个人应追求的美好道德品质。作为公民道德规范的友善,必然指向友好善良互助的公民关系和良好和谐的社会秩序社会氛围。这样的公民关系和社会秩序、社会氛围,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利于精神文明的建设。此外,把友善拓展到自然中去,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培育友善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与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相结合,要提高公民社会认同感;要借鉴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经验,重视家庭教育、强调知行合一、注重自我修养;要完善社会制度为友善提供制度保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友善奠定社会基础,发挥社会舆论的积极作用为友善营造良好的氛围;个体也要加强自律性,做到权利和义务的平衡,要努力提高个人道德水平。
【关键词】:友善 道德价值 道德规范 道德品质 公民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648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1 引言8-12
  • 1.1 研究意义8
  • 1.2 研究现状8-11
  • 1.3 研究的创新点11-12
  • 2 友善的内涵及其文化传承12-23
  • 2.1 友善的内涵12-16
  • 2.1.1 真诚12-13
  • 2.1.2 平等13-14
  • 2.1.3 尊重14
  • 2.1.4 宽容14-15
  • 2.1.5 礼让15
  • 2.1.6 互助15-16
  • 2.2 友善的文化传承与发展16-23
  • 2.2.1 从“爱亲人”到“泛爱众”是“仁”的思维逻辑17-19
  • 2.2.2 温、良、恭、俭、让等是“仁”的品质特征19
  • 2.2.3 忠恕之道是践行“仁”的基本方法19-20
  • 2.2.4 仁义礼智信是友善的传统思想基础20-22
  • 2.2.5 先难而后获是践行友善的路径22-23
  • 3 友善道德价值的内在依据与现实呼唤23-30
  • 3.1 友善道德价值的内在依据23-26
  • 3.1.1 友善源于人们对善的追求23-24
  • 3.1.2 友善源于人的社会性需求24-26
  • 3.2 友善是现实社会的呼唤26-30
  • 3.2.1 友善是社会公共领域日益发展的要求26-27
  • 3.2.2 友善是建设公民道德的需要27
  • 3.2.3 友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27-28
  • 3.2.4 现实生活中不友善的表现28-30
  • 4 友善的道德价值30-37
  • 4.1 友善对个体的价值30-33
  • 4.1.1 友善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30-31
  • 4.1.2 友善是个人应具备的美好道德品质31-32
  • 4.1.3 友善是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32-33
  • 4.2 友善对社会的价值33-37
  • 4.2.1 友善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33-34
  • 4.2.2 友善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34-35
  • 4.2.3 友善有利于环境的保护35-37
  • 5 友善的培育37-47
  • 5.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37-39
  • 5.1.1 提高公民社会认同感38
  • 5.1.2 与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相结合38-39
  • 5.2 借鉴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经验39-42
  • 5.2.1 重视家庭教育39-40
  • 5.2.2 强调知行合一40-41
  • 5.2.3 注重自我修养41-42
  • 5.3 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42-44
  • 5.3.1 完善社会制度,为友善提供制度保障42
  • 5.3.2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友善奠定社会基础42-43
  • 5.3.3 发挥社会舆论的积极作用,为友善营造良好氛围43-44
  • 5.4 加强个体自律44-47
  • 5.4.1 做到权利与义务的平衡44-45
  • 5.4.2 努力提高个人道德水平45-47
  • 结语47-48
  • 参考文献48-51
  • 附录51-52
  • 致谢5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发贵;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刍论[J];道德与文明;2003年04期

2 窦炎国;;关于公民道德建设的几个问题[J];道德与文明;2008年04期

3 廖加林;;尊重——公共生活的基础性道德价值[J];道德与文明;2008年06期

4 张勇;;儒家仁爱思想的历史发展与反思[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5 王颖;团结友善刍议[J];高校理论战线;2003年09期

6 张曙光;陈占友;;个人自由、社会公正、人际友善——论现代社会的和谐[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3年06期

7 唐凯麟;;儒家传统道德观念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J];河北学刊;2008年06期

8 鲁洁;转型期中国道德教育面临的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05期

9 冯建军;;价值多元共生时代道德教育的新使命[J];教育科学研究;2009年05期

10 刘丙元;;论道德教育的真诚[J];教育科学研究;2011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雄伟;历史的客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友善的道德价值及其培育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34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3634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040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