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思政论文 >

道德发生的社会机制

发布时间:2022-07-08 15:03
  道德起源于古代漫长的历史时期,是在社会发展到一定条件下才产生的,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与人类一起成长,血缘公社时期是道德发生的萌芽时期,社会实践活动是道德发生的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果,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道德失范现象却层出不穷。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要重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所以经济飞速发展与道德状况上的不尽人意的反差使道德问题成为一个极为紧迫需要关注的重点。对于道德发生的社会机制问题的探讨有利于我们从整体上了解道德发生发展及其确立的大致脉络,以及我们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中认识到道德存在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合理的价值选择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集中探究了道德发生的社会机制问题,从道德发生的社会机制相关概念解析入手,分析了马克思道德观的内涵、道德发生、社会机制的理论,明晰了研究的内容。又进一步分析了道德主体的利己性、理性、社会性这三者构成了道德发生的重要前提,道德发生的标志是有意识的人按照一定的社会目的,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确定。在社会实践交往过程中,道德是人类生存的智慧体现,是人与人之间合作共赢的策略。...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本文的创新之处
一、概念解析
    (一)马克思道德观的内涵
    (二)道德发生
    (三)社会机制
二、道德发生的三个基本假定
    (一)道德主体的利己性
        1. 维持生存发展的客观需要
        2. 推动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道德主体的理性
        1. 感觉的整合与道德的发生
        2. 情感的发展与道德的发生
        3. 意志的强化与道德的发生
    (三)道德主体的社会性
        1. 道德主体对自然的改造能力
        2. 道德主体与他人以及集体的关系
三、道德发生的交往实践基础
    (一)道德主体的生存条件和交往关系
        1. 道德主体对象的社会性
        2. 道德主体与社会的统一性
        3. 道德主体与他人的合作性
    (二)道德主体的交往需要
        1. 主体交往需要的基础
        2. 主体交往需要的动力
        3. 主体交往需要的引力
    (三)道德主体的存在价值的实现
        1. 道德主体的自身存在
        2. 道德主体的智慧存在
        3. 道德主体的社会存在
四、道德发生的社会机制影响因素分析
    (一)社会发展水平的变化
        1. 原始社会的整体主义道德
        2. 阶级社会的权利主义道德
        3. 资本主义社会的个体主义道德
        4. 社会主义社会的集体主义道德
    (二)道德与中西方文化的结合
        1.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特点
        2. 西方科学理性精神下的道德文化
    (三)道德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1.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的道德观念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道德建构
    (四)道德与政治制度的相容性
        1. 专制政治制度下的道德观
        2.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下的道德观
        3.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下的道德观
    (五)我国道德教育中的不利因素
        1. 道德教育的内容缺少现实性
        2. 道德教育的方式陈旧
        3. 道德教育的环境不足
    (六)道德与科学技术的内在关系
        1.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道德的进步
        2.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道德的挑战
五、优化道德发生的社会机制的路径
    (一)加强社会道德制度建设
        1. 建立健全社会有序参与的道德制度体系
        2. 增强信用制度建设
    (二)加强道德的宣传和教育
        1. 重视学校道德教育
        2. 强调家庭道德养成
        3. 增强社会道德宣传
        4. 改进自身道德修养
    (三)加强和完善道德立法
        1. 建立正确的道德立法观
        2. 制定道德立法的范围和内容
        3. 注重道德立法的监督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家庭道德教育着力点研究[J]. 路丙辉.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1)
[2]“道德”概念界定的学理争鸣[J]. 吴瑾菁.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1)
[3]当代道德文化建设的困境[J]. 陈丹.  鸭绿江(下半月版). 2015(01)
[4]道德法律化的分析[J]. 黄丽娟,张小白.  南方论刊. 2015(01)
[5]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感对道德行为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 李颖.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6)
[6]高校提升大学生道德文化建设实效性的路径研究[J]. 吴毅安,胡薇.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3(03)
[7]道德文化建设机制探微[J]. 王勇.  经济研究导刊. 2012(07)
[8]重思价值的本质——人的存在是价值的根源[J]. 兰久富.  哲学动态. 2012(02)
[9]加强当代大学生道德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及其途径[J]. 陈光.  中外企业家. 2012(02)
[10]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J]. 关娜.  商业时代. 2011(21)

博士论文
[1]道德的起源[D]. 张苓.山东大学 2014
[2]成长中的中国公民社会与公民道德教育研究[D]. 张婷.山东师范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道德的本质及发生机制研究[D]. 李九洲.武汉理工大学 2013
[2]当代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关系研究[D]. 叶婷婷.吉林大学 2013
[3]利己道德研究[D]. 潘虹.沈阳工业大学 2013
[4]和谐社会构建进程中的公民道德建设研究[D]. 马岱超.燕山大学 2012
[5]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当代价值探析[D]. 王雅楠.辽宁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6572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36572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296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