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众核安全文化培育
发布时间:2022-10-04 14:13
分析公众核安全文化培育中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指出要在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汇通中培育公众核安全文化。着重提出通过构建我国核科技安全伦理观,在核安全舆情、利益争议及诉求表达中培育公众核安全文化,高度重视核电企业核安全文化培育中的人文精神,积极推动我国核能及核技术应用模式价值导向转变,以及在核能人才教育中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等重要途径与支撑培育公众核安全文化。
【文章页数】:3 页
【文章目录】:
一、公众核安全文化培育中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
二、在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汇通中培育公众核安全文化
(一)从逻辑角度追溯公众核安全文化起点
(二)从本质角度阐述公众核安全文化意义
三、我国公众核安全文化构建的实现途径与支撑
(一)构建我国核科技安全伦理观
(二)在核安全舆情、利益争议及诉求表达中培育公众核安全文化
(三)高度重视核电企业核安全文化培育中的人文精神
(四)积极推动核能及核技术应用模式的价值导向转变
(五)在核能人才教育中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
四、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践行《核安全规划》 全面做好技术支持[J]. 李宗明. 环境保护. 2013(Z1)
[2]内陆核电发展形势分析[J]. 赵小辉,邹树梁,刘永.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3)
[3]信任:日本核危机的哲学与伦理反思[J]. 李红文. 道德与文明. 2011(05)
[4]安全伦理观念是安全文化的灵魂——以核安全文化为例[J]. 冯昊青.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2)
[5]中国政治学发展的走向: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通[J]. 孙关宏,蒋一澄.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6)
[6]论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道德的影响及其对策[J]. 徐祥运.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3)
[7]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当代融通[J]. 郭国祥. 学术论坛. 2005(01)
[8]经济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J]. 朱成全.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4(09)
博士论文
[1]基于核安全发展的核伦理研究[D]. 冯昊青.中南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685179
【文章页数】:3 页
【文章目录】:
一、公众核安全文化培育中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
二、在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汇通中培育公众核安全文化
(一)从逻辑角度追溯公众核安全文化起点
(二)从本质角度阐述公众核安全文化意义
三、我国公众核安全文化构建的实现途径与支撑
(一)构建我国核科技安全伦理观
(二)在核安全舆情、利益争议及诉求表达中培育公众核安全文化
(三)高度重视核电企业核安全文化培育中的人文精神
(四)积极推动核能及核技术应用模式的价值导向转变
(五)在核能人才教育中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
四、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践行《核安全规划》 全面做好技术支持[J]. 李宗明. 环境保护. 2013(Z1)
[2]内陆核电发展形势分析[J]. 赵小辉,邹树梁,刘永.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3)
[3]信任:日本核危机的哲学与伦理反思[J]. 李红文. 道德与文明. 2011(05)
[4]安全伦理观念是安全文化的灵魂——以核安全文化为例[J]. 冯昊青.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2)
[5]中国政治学发展的走向: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通[J]. 孙关宏,蒋一澄.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6)
[6]论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道德的影响及其对策[J]. 徐祥运.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3)
[7]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当代融通[J]. 郭国祥. 学术论坛. 2005(01)
[8]经济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J]. 朱成全.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4(09)
博士论文
[1]基于核安全发展的核伦理研究[D]. 冯昊青.中南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6851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3685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