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脱贫攻坚时代农民的“精神贫困”如何治理?
发布时间:2022-10-08 15:03
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之年,将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基本脱贫,由此我国扶贫工作目标将由"绝对贫困"治理转向"相对贫困"治理。值得肯定的是,传统的输血式扶贫有效解决了国内区域性的整体贫困问题。但从实践来看,仍存在局部性贫困问题,尤其是个别脱贫户的可持续性发展能力薄弱和资源不足所导致的返贫风险。此外,农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由过去集中表现在"两不愁三保障"目标转向现在追求更加充盈愉悦的精神生活。可见,精神贫困治理是后脱贫攻坚时代迫切需要重视和回应的现实问题。
【文章页数】:3 页
【文章目录】:
一、后脱贫攻坚时代农民的“精神贫困”现象
二、从“精神贫困”理解农民“内生性动力”的失灵
三、后脱贫攻坚时代的“精神贫困”治理需要重塑农民的主体性
(一)提高农民脱贫的能动性,解决农民的志向失灵问题
(二)进一步消解韧性贫困文化的影响,促进农民实现精神脱贫
(三)进一步加大智力扶贫力度,拓宽农民脱贫致富的路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贫困文化韧性下的后小康时代相对贫困特征及其治理[J]. 唐任伍.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5)
[2]贫困问题的文化和伦理审视[J]. 乔咏波,龙静云.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02)
[3]精神贫困: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缺失与重塑[J]. 柳礼泉,杨葵. 湖湘论坛. 2019(01)
[4]“精神贫困”现象的实质是个体失灵——来自行为科学的视角[J]. 杭承政,胡鞍钢.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7(04)
本文编号:3687928
【文章页数】:3 页
【文章目录】:
一、后脱贫攻坚时代农民的“精神贫困”现象
二、从“精神贫困”理解农民“内生性动力”的失灵
三、后脱贫攻坚时代的“精神贫困”治理需要重塑农民的主体性
(一)提高农民脱贫的能动性,解决农民的志向失灵问题
(二)进一步消解韧性贫困文化的影响,促进农民实现精神脱贫
(三)进一步加大智力扶贫力度,拓宽农民脱贫致富的路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贫困文化韧性下的后小康时代相对贫困特征及其治理[J]. 唐任伍.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5)
[2]贫困问题的文化和伦理审视[J]. 乔咏波,龙静云.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02)
[3]精神贫困: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缺失与重塑[J]. 柳礼泉,杨葵. 湖湘论坛. 2019(01)
[4]“精神贫困”现象的实质是个体失灵——来自行为科学的视角[J]. 杭承政,胡鞍钢.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7(04)
本文编号:36879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3687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