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体视域下的“家国情怀”及其价值重建
发布时间:2022-10-09 17:38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绵延不绝的重要精神命脉。其"在家尽孝、为国尽忠"的核心意涵,具有增进社会成员族群同心、国家认同、家国一体意识的现实功用。而置身于开放性与融通性结合的"全球化"背景下,家国情怀中"天下为公"的大格局意识,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注入了精神养分。因此,站在"共同体"的高度观照"家国情怀"的价值意义,不仅具有涵养主体之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对世界秩序建构的伦理反思及其价值重建。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一、“共同体”理念观照下的“家国情怀”及其意义
(一)“家国情怀”的历史逻辑与现实根基
1.家国情怀的历史传承及其核心要素
2.家国情怀的当代特征及其表现
(二)“家国情怀”与共同体意识的关联性
1.共同体意识的基本要义及其价值指向
2.家国情怀的精神向度及其蕴含的共同体意识
第一,家国情怀倡导的“忠孝一体”价值观,蕴含强烈的共同体意识。
第二,家国情怀倡导的“家国一体”的价值观,凸显浓厚的共同体情结。
第三,家国情怀倡导的“家国天下”的价值观,彰显远大的共同体旨归。
(三)“家国情怀”的共同体观照意义
1.有助于提升共同体成员的公共素养
2.有利于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有益于助推“人类共同体”的有效构建
二、“家国情怀”价值建构的当代困境
(一)“全球化”态势强劲造成家国意识的淡化
(二)“公共性”意识淡漠导致群体意识的弥散
(三)“共同体”意识匮乏引发价值取向偏差
三、“家国情怀”的当代价值维度及其重建
(一)凝聚区域命运共同体的情感共识,延续主体“乡梓之情”的传统美德。
(二)提炼民族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精华,增进主体“血脉相连”的价值认同。
(三)确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维度,唤醒主体“天下为公”的道德信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逻辑契合[J]. 王红霞.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9(05)
[2]共同体意识下的家国情怀论[J]. 张军. 伦理学研究. 2019(03)
[3]马克思共同体理论的历史逻辑及其当代表现[J]. 徐斌,巩永丹.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9(02)
[4]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发展之道[J]. 涂可国. 人文天下. 2018(21)
[5]“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逻辑、现实逻辑与实践逻辑及其意义[J]. 张郭男.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5)
[6]“家国情怀”的逻辑基础与价值内涵[J]. 张倩. 人文杂志. 2017(06)
[7]家国情怀的当代培育[J]. 张斌,段周燕.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15(03)
[8]公共意识与构建和谐社会[J]. 陈付龙,龙溪虎. 江西社会科学. 2009(07)
本文编号:3689068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一、“共同体”理念观照下的“家国情怀”及其意义
(一)“家国情怀”的历史逻辑与现实根基
1.家国情怀的历史传承及其核心要素
2.家国情怀的当代特征及其表现
(二)“家国情怀”与共同体意识的关联性
1.共同体意识的基本要义及其价值指向
2.家国情怀的精神向度及其蕴含的共同体意识
第一,家国情怀倡导的“忠孝一体”价值观,蕴含强烈的共同体意识。
第二,家国情怀倡导的“家国一体”的价值观,凸显浓厚的共同体情结。
第三,家国情怀倡导的“家国天下”的价值观,彰显远大的共同体旨归。
(三)“家国情怀”的共同体观照意义
1.有助于提升共同体成员的公共素养
2.有利于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有益于助推“人类共同体”的有效构建
二、“家国情怀”价值建构的当代困境
(一)“全球化”态势强劲造成家国意识的淡化
(二)“公共性”意识淡漠导致群体意识的弥散
(三)“共同体”意识匮乏引发价值取向偏差
三、“家国情怀”的当代价值维度及其重建
(一)凝聚区域命运共同体的情感共识,延续主体“乡梓之情”的传统美德。
(二)提炼民族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精华,增进主体“血脉相连”的价值认同。
(三)确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维度,唤醒主体“天下为公”的道德信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逻辑契合[J]. 王红霞.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9(05)
[2]共同体意识下的家国情怀论[J]. 张军. 伦理学研究. 2019(03)
[3]马克思共同体理论的历史逻辑及其当代表现[J]. 徐斌,巩永丹.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9(02)
[4]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发展之道[J]. 涂可国. 人文天下. 2018(21)
[5]“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逻辑、现实逻辑与实践逻辑及其意义[J]. 张郭男.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5)
[6]“家国情怀”的逻辑基础与价值内涵[J]. 张倩. 人文杂志. 2017(06)
[7]家国情怀的当代培育[J]. 张斌,段周燕.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15(03)
[8]公共意识与构建和谐社会[J]. 陈付龙,龙溪虎. 江西社会科学. 2009(07)
本文编号:36890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3689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