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思政论文 >

构建和谐社会与孝文化的开发利用

发布时间:2022-10-17 14:10
  孝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是以孝为内核的文化。中国孝文化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鼎盛、衰退的过程。传统孝道在历史上曾发挥着维护政权稳定、社会安定、调节人际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积极作用。当然传统孝道也有其封建性的不利方面。孝道在调节家庭关系,普及道德教育方面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优越性,孝的道德教化功能、人际协调功能在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具有现代价值。当前社会道德滑坡,社会信用出现危机,家庭不稳定,代际关系不和谐,人与自然矛盾重重,养老问题凸显,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堪忧等等问题,与孝文化的式微有着重要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弘扬中华孝文化,孝文化中的一些进步思想与和谐社会的特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是和谐社会理论渊源之一。深入挖掘孝文化中的民主思想、人际和谐思想、人与自然和谐思想、家庭和谐思想与和谐社会的内在联系,以证实孝文化对和谐社会创建之必要和积极作用,从而得出和谐社会需要开发利用传统孝文化的结论是文章的立足点和宗旨。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孝文化的起源、历史衍变与基本内容
    2.1 “孝”的定义
    2.2 “孝”的起源和演进
    2.3 传统孝道的基本内容
        2.3.1 养亲
        2.3.2 敬亲
        2.3.3 无违
        2.3.4 有后
        2.3.5 惜身
        2.3.6 显亲
第3章 孝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内在联系
    3.1 和谐社会需要孝文化
        3.1.1 以“孝”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渊源之一
        3.1.2 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和谐文化的建设
    3.2 孝道文化中蕴含着和谐因素
        3.2.1 “孝”与“民主法治”
        3.2.2 “孝“与“诚信友爱”
        3.2.3 “孝”与“安定有序”
        3.2.4 “孝”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第4章 传统孝道理念的批判与传承
    4.1 传统孝道中的“愚孝”应予批判和摒弃
        4.1.1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4.1.2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4.1.3 “厚葬久丧”
    4.2 传统孝道理念的时代新阐释
        4.2.1 “忠君”与爱国主义
        4.2.2 “孝亲”与和谐养老
第5章 运用孝文化推进和谐家庭的建设
    5.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需要包括家庭美德在内的道德支撑
    5.2 运用孝文化推进家庭美德教育,构建和谐家庭
    5.3 运用孝文化推进家庭美德建设操作化建议
        5.3.1 制定专门的孝亲法律
        5.3.2 进行相关的课程改革
        5.3.3 构建全方位教育网络
        5.3.4 加大宣传,形成氛围
第6章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儒家思想与和谐社会[J]. 刘青秀.  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01)
[2]儒家“和”理念的普世价值[J]. 余治平.  江汉论坛. 2007(02)
[3]《论语》“中”、“和”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 程碧英.  天府新论. 2006(05)
[4]论和谐社会的传统文化基础[J]. 钟永圣.  南京审计学院学报. 2006(03)
[5]试论中国传统和谐文化及其当代价值[J]. 金更兴.  甘肃农业. 2006(07)
[6]未成年人家庭道德教育地位的新认识[J]. 阚莹莹.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3)
[7]试析爱国主义的内涵、结构与功能[J]. 罗大文.  学术论坛. 2006(06)
[8]儒家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J]. 吴秀兰.  攀登. 2006(02)
[9]从传统中和文化看构建和谐社会[J]. 臧葳,腊展阳.  春秋. 2006(02)
[10]论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爱国主义新内涵[J]. 瞿建波,王建新.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06(01)

硕士论文
[1]传统孝道的历史演变与现代价值[D]. 林园茜.福建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6922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36922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5dc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