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苓德育辩证法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初探
本文关键词:张伯苓德育辩证法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初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张伯苓是我国近代伟大的教育家,他一手创建了南开大学,把一生奉献于教育事业之中。张伯苓的教育思想中的德育理论富有着辩证法因素。本文通过对张伯苓德育理论的研究,发掘其中蕴含的辩证法因素,以及探讨他的德育辩证法思想对当代德育教育的启示。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内容包括本论文选题背景、重要概念界定、张伯苓德育思想研究综述、研究意义,以及研究视角和方法。第二部分是分析张伯苓德育思想的形成条件,通过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张伯苓身处的时代背景和外来文化,探讨张伯苓的德育思想如何形成。第三部分是论述张伯苓德育目标中的辩证法思想,主要内容包括:求“公”教育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求“能”教育中体现的德育辩证关系思想、求“美”的教育中体现了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三个方面。其中,求“能”教育含有对“三育并举”、“以德为帅”、“创新意识培养”三点内容进行的辩证分析。第四部分是论述张伯苓德育内容中的辩证法思想,主要从四个角度进行论述:首先是体育教育体现了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辩证关系,其次是爱国教育体现的德育辩证关系思想,再次是人格教育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最后是美育教育体现的德育辩证关系思想。其中,“镜箴自鉴”措施、“考美”措施是重点描述的内容。第五部分是论述张伯苓德育过程中的辩证法思想,内容包括两方面:张伯苓德育思想中关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系的分析,张伯苓关于外部环境影响德育过程的辩证认识。主要描述的是张伯苓德育思想中的“示范原则”和张伯苓如何看待“舞台、学校和世界”之间的关系。第六部分是探讨张伯苓德育辩证法思想的当代价值与启示,分别从张伯苓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过程中的辩证法思想对于当代德育教育的启示。具体包括以下方面:三育并举,,以德为帅;培养学生的“现代能力”;重视隐性教育方式;重视国情教育;注重校园环境对道德教育的辅助作用;注重仪表美对道德教育的辅助作用。
【关键词】:张伯苓 德育 辩证法 当代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6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1章 绪论8-13
- 1.1 选题背景8
- 1.2 概念界定8-9
- 1.2.1 德育8-9
- 1.2.2 德育辩证法9
- 1.3 张伯苓德育思想研究综述9-10
- 1.4 研究张伯苓辩证性德育思想的意义10-11
- 1.4.1 理论意义10-11
- 1.4.2 现实意义11
- 1.5 研究视角与方法11-13
- 第2章 张伯苓德育思想的形成条件13-17
- 2.1 中国传统文化影响13-14
- 2.2 时代背景的影响14-15
- 2.2.1 家庭环境的影响14
- 2.2.2 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深14-15
- 2.3 外来文化影响15-17
- 2.3.1 学习日本教育模式15
- 2.3.2 学习欧美教育模式15-16
- 2.3.3 对日本、欧美教育模式的反思16-17
- 第3章 张伯苓德育目标中的辩证法思想17-24
- 3.1 求“公”教育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17-18
- 3.2 求“能”教育中的德育辩证关系思想18-21
- 3.2.1 三育并进而不可偏废18-19
- 3.2.2 以德育为万事之本19-20
- 3.2.3 创新意识培养与因果辩证论20-21
- 3.3 求“美”的教育中体现了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21-24
- 第4章 张伯苓德育内容中的辩证法思想24-33
- 4.1 体育教育体现了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辩证关系24-25
- 4.2 爱国主义教育体现的德育辩证关系思想25-28
- 4.2.1 国情教育体现辩证关系26-27
- 4.2.2 爱国意识教育体现辩证关系27-28
- 4.3 人格教育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28-30
- 4.4 美育教育体现的辩证关系30-33
- 4.4.1 话剧教育与道德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30-31
- 4.4.2 “环境美”的教育与“心灵美”的培养31
- 4.4.3 “心灵美和仪表美的统一”31-33
- 第5章 张伯苓德育过程中的辩证法思想33-39
- 5.1 张伯苓德育思想中关于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关系的分析33-35
- 5.1.1 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33-34
- 5.1.2 教育对象在德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34
- 5.1.3 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辩证关系34-35
- 5.2 张伯苓关于外部环境影响德育过程的辩证认识35-39
- 5.2.1 校容校风与心灵美35-36
- 5.2.2 “舞台、学校和世界”36-39
- 第6章 张伯苓德育辩证法思想的当代价值与启示39-44
- 6.1 张伯苓德育目标中的辩证法思想的当代启示39-40
- 6.1.1 三育并举,以德为帅39-40
- 6.1.2 培养学生“学行并重”的“现代能力”40
- 6.2 张伯苓德育内容中的辩证法思想的当代启示40-42
- 6.2.1 重视隐性教育方式41
- 6.2.2 重视国情教育41-42
- 6.3 张伯苓德育过程中的辩证法思想的当代启示42-44
- 6.3.1 注重校园环境对道德教育的辅助作用42-43
- 6.3.2 注重仪表美对道德教育的辅助作用43-44
- 参考文献44-47
- 致谢4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金友;;张伯苓的预言[J];前线;2008年07期
2 姜秀华;刘艳敏;;张学良与张伯苓的师生情缘[J];党史纵横;2007年03期
3 朱韫慧;叶美兰;;浅谈张伯苓“教育救国”思想与中国近代的教育现代化[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4 李飞;;张伯苓体育教育思想探析[J];传承;2010年03期
5 王祖林;;张伯苓“知中国、服务中国”的办学理念及其启示[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6 汪金友;;奥运举办之日 就是我中华腾飞之时[J];民主;2008年08期
7 曹成秀;;试分析张伯苓“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教育思想的文化取向[J];学理论;2011年03期
8 申泮文;;张伯苓与中国近代体育运动——纪念著名爱国主义教育家张伯苓诞辰120周年[J];民主;1996年05期
9 陈生玺;;张伯苓与南开精神[J];群言;2005年07期
10 陈杰;;温家宝三回母校[J];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从百年南开看中国教育创新 第四篇 体悟南开 月异日新辉煌我前途无限[A];《毕业南开》纪念南开大学成立100周年成立大会论文集[C];2004年
2 张序三;;发展“南开精神”,建构“科学的教育观”[A];《毕业南开》纪念南开大学成立100周年成立大会论文集[C];2004年
3 金元浦;;南开精神与人文奥运[A];《毕业南开》纪念南开大学成立100周年成立大会论文集[C];2004年
4 陶西平;;南开,一场伟大的教育实验[A];《毕业南开》纪念南开大学成立100周年成立大会论文集[C];2004年
5 申泮文;;张伯苓百年成功教育的魅力[A];第三届中国教育家大会论文集[C];2006年
6 ;编者的话[A];《毕业南开》纪念南开大学成立100周年成立大会论文集[C];2004年
7 吴霓;;张伯苓与南开学校[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冀凤梅;;少儿茶艺教学——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A];“大禹]罕比俣枰昭刑只狒呱俣枰昭肴募痆C];2006年
9 姚旭;;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的思考[A];“传承人文奥运精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卫星;伟大的人 伟大的心[N];人民日报;2005年
2 南开大学 梁吉生;传奇人生丈量中国近代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0年
3 杜槔;伯苓精神薪火传[N];中国教育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沈卫星 通讯员 边迪;唐国强:成功塑造爱国教育家张伯苓[N];光明日报;2004年
5 荷生;唐国强解读张伯苓[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6 仲滔;卓越高远 泽惠后世[N];文艺报;2005年
7 符德新;张伯苓:强国先强种强种先强身[N];中国教育报;2007年
8 汪融;奥运首倡者张伯苓研讨会在京举行[N];中国文化报;2008年
9 汪伟;“张伯苓:中国奥运首倡者”研讨会在京举办[N];天津日报;2008年
10 肖秋生;唐国强 我只是一个普通演员[N];天津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吴立保;中国近代大学本土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程文广;近代以来中国体育思想及体育教育发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
3 侯志军;社会资本与大学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国震;张伯苓体育思想及其启示[D];河北大学;2010年
2 李占秋;张伯苓“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教育思想及其启示[D];吉林大学;2014年
3 曾宇乔;张伯苓德育辩证法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初探[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3年
4 王悦;张伯苓高等教育理念的三维表征[D];吉林大学;2008年
5 王会晓;张伯苓高等教育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6 马红英;张伯苓经营大学的理念与实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景丽;张伯苓学校体育思想及实践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0年
8 王丽;南开话剧运动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9 马艳芬;中国近现代大学理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戚庭跃;西南联合大学教学管理体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张伯苓德育辩证法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初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92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369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