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
发布时间:2023-08-08 16:58
建国初期是中国社会急剧变革的特殊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推动社会变革平稳顺利实现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整个社会呈现出生机盎然的精神风貌和欣欣向荣的局面。本文在吸收和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托大量历史文献,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为学科依据,系统研究这一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及其基本经验,对创新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文通过追溯和分析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来源与社会变革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特征,为建国初思想政治教育寻求理论依据和实现出发点。马克思主义相关基本原理是建国初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其直接理论根据。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理论总结,为建国初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实践经验。建国初思想政治教育政治环境特征体现为中共执政的全面性、社会形态的过渡性、政治体制的初创性和阶级关系的突变性;经济环境特征体现为经济形态的多样性和经济形势的严峻性;思想文化环境特征体现为各阶层社会心理的差异性和思想文化的多元性。特殊的环境特征成为建国初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载体、方法选择的现实根据。 本文系统...
【文章页数】:22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0.1 研究意义
0.1.1 论题研究的时间范畴
0.1.2 研究意义
0.2 研究现状
0.2.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0.2.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0.3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基本框架
0.3.1 研究的基本思路
0.3.2 研究的内容框架
0.4 研究的主要方法与创新之处
0.4.1 研究的主要方法
0.4.2 创新之处
第1章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溯源
1.1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1.1.1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
1.1.2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据
1.2 民主革命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为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经验借鉴
1.2.1 民主革命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分期
1.2.2 民主革命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发展
1.2.3 民主革命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经验借鉴
第2章 建国初期的社会变迁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特征
2.1 马克思主义社会变迁理论及其价值
2.1.1 马克思主义社会变迁理论的主要内容
2.1.2 马克思主义社会变迁理论对正确认识建国初期社会变迁的方法论意义
2.2 建国初期的政治变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环境特征
2.2.1 中共执政的全面性
2.2.2 社会形态的过渡性
2.2.3 政治体制的初创性
2.2.4 阶级关系的突变性
2.3 建国初期的经济变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环境特征
2.3.1 经济形态的多样性
2.3.2 经济形势的严峻性
2.4 建国初期的文化变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文化环境特征
2.4.1 主要阶层社会心理的差异性
2.4.2 思想文化的多元性
2.5 建国初期的环境特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2.5.1 政治环境特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2.5.2 经济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2.5.3 文化环境特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2.5.4 建国初期的环境特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
第3章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3.1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3.1.1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3.1.2 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根本要求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立场和方法
3.1.3 唯物主义是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核心内容
3.2 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3.2.1 新民主主义思想的宣传教育
3.2.2 社会主义思想和道路的宣传教育
3.3 形势任务与过渡时期总路线教育
3.3.1 建国初期的形势任务教育
3.3.2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教育
3.3.3 阶级意识与阶级觉悟教育
3.4 无产阶级价值观教育
3.4.1 爱国主义教育
3.4.2 集体主义教育
3.4.3 艰苦奋斗精神教育
第4章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选择
4.1 理论教育方法
4.1.1 建国初期理论教育的必要性
4.1.2 建国初期理论教育的主要形式
4.2 实践教育方法
4.2.1 实践教育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4.2.2 建国初期实践教育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4.3 典型教育方法
4.3.1 典型教育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理论依据
4.3.2 建国初期典型教育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4.4 批评与自我批评方法
4.4.1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思想政治教育“唯一有效的方法”
4.4.2 建国初期批评与自我批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第5章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运用
5.1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载体
5.1.1 直接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纪念活动载体
5.1.2 结合经济工作开展的各项教育活动载体
5.1.3 党团活动载体
5.2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会议载体
5.2.1 党政会议载体
5.2.2 政治协商与统战会议载体
5.2.3 宣传思想工作会议载体
5.2.4 其他类型会议载体
5.3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大众传媒载体
5.3.1 建国初期广播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5.3.2 建国初期报纸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5.3.3 大众传播在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的发挥
5.4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
5.4.1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文学载体
5.4.2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音乐美术载体
5.4.3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电影载体
第6章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成效与历史地位
6.1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评价的意义与根据
6.1.1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评价的意义
6.1.2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评价的根据
6.2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成效
6.2.1 引导了建国初期各阶层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与支持
6.2.2 推动了建国初期的社会变革与社会发展
6.2.3 促进了建国初期各阶层民众的主体性发展
6.3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地位
6.3.1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国化的重要阶段
6.3.2 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史上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
第7章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教训及其启示
7.1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
7.1.1 加强教育主体自身建设,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力
7.1.2 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在社会转型中的引领作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牵引力
7.1.3 坚持服务革命与经济建设,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力
7.1.4 广泛运用政治动员手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
7.1.5 注重满足教育对象的合法利益,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
7.2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教训
7.2.1 对思想、理论和政治问题的区别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7.2.2 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群众斗争过度及方式简单粗暴的做法
7.2.3 存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过高和步骤上急于求成的倾向
7.3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启示
7.3.1 必须应对多元文化挑战,坚持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7.3.2 必须适应时代要求,坚持为新世纪科学发展中心任务服务
7.3.3 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推进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本文编号:3840131
【文章页数】:22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0.1 研究意义
0.1.1 论题研究的时间范畴
0.1.2 研究意义
0.2 研究现状
0.2.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0.2.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0.3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基本框架
0.3.1 研究的基本思路
0.3.2 研究的内容框架
0.4 研究的主要方法与创新之处
0.4.1 研究的主要方法
0.4.2 创新之处
第1章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溯源
1.1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1.1.1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
1.1.2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据
1.2 民主革命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为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经验借鉴
1.2.1 民主革命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分期
1.2.2 民主革命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发展
1.2.3 民主革命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经验借鉴
第2章 建国初期的社会变迁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特征
2.1 马克思主义社会变迁理论及其价值
2.1.1 马克思主义社会变迁理论的主要内容
2.1.2 马克思主义社会变迁理论对正确认识建国初期社会变迁的方法论意义
2.2 建国初期的政治变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环境特征
2.2.1 中共执政的全面性
2.2.2 社会形态的过渡性
2.2.3 政治体制的初创性
2.2.4 阶级关系的突变性
2.3 建国初期的经济变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环境特征
2.3.1 经济形态的多样性
2.3.2 经济形势的严峻性
2.4 建国初期的文化变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文化环境特征
2.4.1 主要阶层社会心理的差异性
2.4.2 思想文化的多元性
2.5 建国初期的环境特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2.5.1 政治环境特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2.5.2 经济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2.5.3 文化环境特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2.5.4 建国初期的环境特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
第3章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3.1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3.1.1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3.1.2 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根本要求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立场和方法
3.1.3 唯物主义是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核心内容
3.2 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3.2.1 新民主主义思想的宣传教育
3.2.2 社会主义思想和道路的宣传教育
3.3 形势任务与过渡时期总路线教育
3.3.1 建国初期的形势任务教育
3.3.2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教育
3.3.3 阶级意识与阶级觉悟教育
3.4 无产阶级价值观教育
3.4.1 爱国主义教育
3.4.2 集体主义教育
3.4.3 艰苦奋斗精神教育
第4章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选择
4.1 理论教育方法
4.1.1 建国初期理论教育的必要性
4.1.2 建国初期理论教育的主要形式
4.2 实践教育方法
4.2.1 实践教育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4.2.2 建国初期实践教育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4.3 典型教育方法
4.3.1 典型教育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理论依据
4.3.2 建国初期典型教育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4.4 批评与自我批评方法
4.4.1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思想政治教育“唯一有效的方法”
4.4.2 建国初期批评与自我批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第5章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运用
5.1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载体
5.1.1 直接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纪念活动载体
5.1.2 结合经济工作开展的各项教育活动载体
5.1.3 党团活动载体
5.2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会议载体
5.2.1 党政会议载体
5.2.2 政治协商与统战会议载体
5.2.3 宣传思想工作会议载体
5.2.4 其他类型会议载体
5.3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大众传媒载体
5.3.1 建国初期广播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5.3.2 建国初期报纸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5.3.3 大众传播在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的发挥
5.4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
5.4.1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文学载体
5.4.2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音乐美术载体
5.4.3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电影载体
第6章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成效与历史地位
6.1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评价的意义与根据
6.1.1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评价的意义
6.1.2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评价的根据
6.2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成效
6.2.1 引导了建国初期各阶层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与支持
6.2.2 推动了建国初期的社会变革与社会发展
6.2.3 促进了建国初期各阶层民众的主体性发展
6.3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地位
6.3.1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国化的重要阶段
6.3.2 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史上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
第7章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教训及其启示
7.1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
7.1.1 加强教育主体自身建设,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力
7.1.2 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在社会转型中的引领作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牵引力
7.1.3 坚持服务革命与经济建设,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力
7.1.4 广泛运用政治动员手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
7.1.5 注重满足教育对象的合法利益,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
7.2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教训
7.2.1 对思想、理论和政治问题的区别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7.2.2 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群众斗争过度及方式简单粗暴的做法
7.2.3 存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过高和步骤上急于求成的倾向
7.3 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启示
7.3.1 必须应对多元文化挑战,坚持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7.3.2 必须适应时代要求,坚持为新世纪科学发展中心任务服务
7.3.3 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推进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本文编号:38401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3840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