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思政论文 >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当代中国的继承与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4-05-11 22:35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揭示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科学发展规律,也是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也明确指出,“学习马克思,关键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在当代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的生态文明思想,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治理现代化。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当代中国的继承和发展进行了详细地梳理。首先,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进行理论阐述,深刻分析了它的形成背景、主要内容、特征以及现实作用;其次,从历史演进的视角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当代中国的继承与发展历程进行了阐述,主要经历了从萌芽阶段、确立阶段、丰富完善阶段以及创新升华阶段的转变;再次,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当代中国继承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特征进行阐述,即以发展生产力为重心、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主要内容、一脉相承,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最后,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当代中国的继承与发展的时代价值,它不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思想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而且为世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中国智慧...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概要
    2.1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形成的背景
        2.1.1 理论渊源
        2.1.2 历史背景
    2.2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主要内容
        2.2.1 辩证自然观
        2.2.2 可持续发展理念
        2.2.3 资本主义生态危机思想
    2.3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主要特征
        2.3.1 以实践观为理论的出发点
        2.3.2 揭示了人和自然的辩证关系
        2.3.3 指明了解决生态危机的正确方向
    2.4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作用
        2.4.1 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影响
        2.4.2 对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
第3章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当代中国的继承与发展进程
    3.1 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萌芽阶段
        3.1.1 健全制度建设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3.1.2 推进全民义务植树、绿化环境的活动
        3.1.3 运用科学技术实现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3.2 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确立阶段
        3.2.1 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
        3.2.2 提高人口素质解决环境问题
        3.2.3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治理环境
        3.2.4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来减少环境破坏
    3.3 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丰富完善阶段
        3.3.1 提出科学发展观
        3.3.2 提出构建“两型”社会
        3.3.3 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思想
    3.4 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创新升华阶段
        3.4.1 提出人与自然要和谐共生
        3.4.2 要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双赢
        3.4.3 提出要实现生态治理现代化
第4章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当代中国继承与发展的重要特征
    4.1 以发展生产力为重心
    4.2 以不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主要内容
    4.3 一脉相承,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础上创新、发展
第5章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当代中国继承与发展的时代价值
    5.1 理论价值
        5.1.1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理论
        5.1.2 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5.1.3 构成了人类社会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5.2 实践价值
        5.2.1 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指明方向
        5.2.2 为世界提供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智慧
第6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9704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39704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9e8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