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红色文学经典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本文关键词:河北红色文学经典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河北红色文学经典不但是我国近现代文学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在革命战争年代和国家建设时期发挥了重要的思想教育作用。因此,研究河北红色文学经典的传承发展,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文章主要分为以下部分内容:首先,文章运用文献研究法,在众多红色文学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剖析了河北红色文学的内涵,系统论述了其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新政府对红色文学的呼唤和鼓励,作者创作的现实可能性和内在驱动力为河北红色文学经典的创作提供了现实可能性。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为河北红色文学经典提供了理论基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河北人民传承的燕赵精神为河北红色文学经典提供了文化源泉。其次,文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阐述了河北红色文学经典的概况,分析了河北红色文学经典的精神内涵。河北红色文学经典作为一种上层建筑的形式承担着政治教育功能;作为一种隐形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具有良好的道德感召作用;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记述了河北革命历史,提高了读者的文化素养,促进了文化的发展。最后,文章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剖析了河北红色文学经典在发展中遭遇的认同危机,并提出了应对策略。文章试图从产业发展、队伍建设、传播方式等方面推动河北红色文学经典的科学化发展。
【关键词】:红色文学经典 精神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 认同危机 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石家庄铁道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64;I206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第一章 绪论9-21
- 一、选题意义9-11
- 二、研究现状评析11-19
- (一)关于河北红色文学经典的界定研究12-14
- (二)关于河北红色文学经典的价值及功能研究14-16
- (三)关于河北红色文学经典的挑战及对策研究16-18
- (四)研究评析18-19
- 三、研究方法与写作思路19-21
- (一)研究方法19-20
- (二)写作思路20-21
- 第二章 河北红色文学经典产生的背景21-30
- 一、河北红色文学经典发生的现实依据21-24
- (一)新政府对红色文学的呼唤和鼓励21-22
- (二)作者创作的现实可能性和内在驱动力22-24
- 二、河北红色文学经典发生的理论基础24-27
-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红色文学经典产生的理论基础24-25
- (二)革命的文学理论是红色文学经典创作的理论指南25-27
- 三、河北红色文学经典发生的文化源泉27-30
- (一)民族精神是红色文学经典产生的文化源泉27-28
- (二)燕赵精神是红色文学经典的独特文化内涵28-30
- 第三章 河北红色文学经典的精神内涵30-43
- 一、河北红色文学经典创作、流传概况30-32
- 二、地域文化下的民族精神—以荷花淀派文学为例32-36
- (一)诗意化的爱国主义叙述32-34
- (二)平民意识描写宏伟战争34-36
- 三、战斗中激发革命精神—以《野火春风斗古城》为例36-39
- (一)艰苦奋斗是党的优良传统36-38
- (二)民族精神在革命中不断升华38-39
- 四、苦难中凝聚人民智慧—以《地道战》为例39-43
- (一)尊重人民的智慧和首创精神40-41
- (二)集体主义下彰显奉献精神41-43
- 第四章 河北红色文学经典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43-57
- 一、以真扶正——作为上层建筑承担政治教育功能43-48
- (一)巩固执政文化基石,,增强人民群众政治认同感43-44
- (二)有利于维护政治稳定,调动民众建设国家积极性44-46
- (三)为促进政治发展提供思想支撑,丰富政治理论的内容46-48
- 二、以善启明——作为教育手段是最好的教科书48-52
- (一)进一步提高个人道德素质水平48-49
- (二)进一步发展社会理想信念教育49-51
- (三)进一步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51-52
- 三、以美怡情——作为艺术形式整合文化再现历史52-57
- (一)有利于提升受教育者的审美感知力52-53
- (二)有利于区域文化的整合传承53-54
- (三)有利于传统文化的自觉发展54-57
- 第五章 河北红色文学经典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认同危机与对策57-70
- 一、河北红色文学经典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认同危机57-58
- (一)对于河北经典红色文学崇高性的解构57-58
- (二)对于河北红色文学经典重要性的淡化58
- 二、河北红色文学经典认同危机的原因58-62
- (一)经济全球化带来红色文学经典认同危机58-59
- (二)文化多元化冲击中国传统文化生态环境59-61
- (三)互联网技术进步催生新的传媒方式61-62
- 三、提升河北红色文学经典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对策62-70
- (一)深化对河北红色文学经典思政教育价值的研究与发掘62-64
- (二)持续推动红色经典文化产业发展道路64-66
- (三)搭建河北红色文学经典立体化传播方式66-70
- 第六章 结论70-72
- 参考文献72-77
- 附录77-85
- 后记85-86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8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文放;文学传统与文化传统[J];社会科学辑刊;2003年01期
2 朱丽娟;赵沛林;;幻象式对巂运动——一种文学发展模式[J];文艺争鸣;2011年07期
3 张杰;文学传统的解构[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2期
4 赵炎秋;文学传统与文学创新[J];中国文学研究;1992年04期
5 张荣翼;文学氛围中的文学流变[J];青海社会科学;1994年04期
6 张慧颖;;文学传统的当代建构[J];青年文学家;2010年16期
7 ;全球化与文学传统[J];当代作家评论;2000年06期
8 刘登翰;从“悖论”谈及澳门文学[J];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01期
9 赵炎秋;论网络传播对文学的影响[J];社会科学辑刊;2000年04期
10 李幸;“文学的”电视[J];文学自由谈;200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畅;;市场经济与文学传统——关于文学的困境与出路问题的辩析[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2 仇鸿伟;;传统文学与文学传统[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3 陈晓明;;文学:一种奇怪建制?[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4 雷达;;中国文学将被时代改写?[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0.2)[C];2010年
5 欧阳萍;;网络时代的文学命运[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6 叶岗;;文体意识与文学史体例[A];第一届全国高校中国古代文学科研与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7 孟繁华;;新世纪:文学经典的终结[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1)[C];2006年
8 钟俊昆;;从文学地理学论宁都客家文学[A];江西省文艺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乔治·恩·格勒伯格;王杰;;规则的非殖民化:关于第三世界文学的思考[A];东方丛刊(1992年第2辑 总第二辑)[C];1992年
10 刘淮南;;文学的现实言说与文学性[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肖楠;网络文学如何作为文学[N];文艺报;2011年
2 耿波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欧洲文学传统中故事的消失[N];文汇报;2013年
3 杨守森;“元问题”视野中的文学传统[N];光明日报;2004年
4 张华;文学传统新论[N];人民日报;2004年
5 金永兵;文学基本理论建设的新思路[N];文艺报;2001年
6 韩浩月;属于大众的文学不会死[N];中国文化报;2006年
7 张魁兴;新媒体文学为何值得提倡?[N];中国教育报;2007年
8 本版编辑邋赵宪章 陈望衡 马龙潜 陶东风 罗成琰 黄曼君 阎真 王岳川;网络文学新视野丛书评论[N];文艺报;2008年
9 陈福民;什么不是“网络文学”[N];文艺报;2009年
10 何志钧 秦凤珍;文学的多维延展与文学性的隐性存在[N];文艺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友云;饮馔之美—二十世纪中国饮食文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2 赵鹏;汉初诸帝与文学[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3 王嘉悦;中国灾难文学及其流变[D];吉林大学;2016年
4 张守海;文学的自然之根[D];苏州大学;2009年
5 崔宰溶;中国网络文学研究的困境与突破[D];北京大学;2011年
6 姜英;网络文学的价值[D];四川大学;2003年
7 周悦;晋隋之际南北文学融合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8 谭华孚;媒介嬗变中的文学新生态[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9 王健;“经典焦虑症”透视——“后文学”视野中的“经典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10 李朝杰;贞观时期文学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晓颖;《现代西方文学观念简史》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2 卢琰;本土与异域视野下的黄遵宪文学思想及成因探微[D];延边大学;2015年
3 于苗苗;明末清初莱阳左氏家族文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4 万惠辰;社会中的网络文学研究[D];陕西理工学院;2015年
5 夏杰;明代昆山顾氏家族文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6 张润芝;当代沂蒙文学中女性形象分析[D];山东大学;2015年
7 张s
本文编号:3992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399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