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思政论文 >

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定位

发布时间:2016-05-24 19:03

  本文关键词: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定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当前位置:首页 >> 院校资料 >> 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定位


理论前沿

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定位
□ 白显良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特殊存在 , 不是一种可以随便加以套用的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 模式 , 也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思想政治教育类型 。 把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 重点不在于把握其实践形式 , 知其 “ 形 ”; 而在于把握其实践理念 , 懂其 “ 神 ”。 “ 系统育德

”“ 以人为本 ”“ 贴近生活 ” 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应该 加以彰显的基本理念 , 把握这些理念是推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的根本 。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 系统育德 ; 以人为本 ; 贴近生活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968 (2009)05-0009-04
“ 系统育德 ”“ 以人为本 ”“ 贴近生活 ” 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 实践中所应该加以彰显的基本理念 , 把握这些理念是推进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的根本 。

在实践中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 首要的是从观念上 正确认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 把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在 的核心理念 。 笔者以为 ,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可以随便加 以套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 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思想政治 教育类型 。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形式上是常新的 , 在实践中 是不断发展的 。 把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 重点不在于把握其 实 践 形 式 , 知 其 “ 形 ”; 而 在 于 把 握 其 实 践 理 念 , 懂 其 “ 神 ”。

一、 系统育德
思想政治教育是育人以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 而人本身 是社会关系中 “ 现实的人 ”, 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无不 受社会生活的系统影响 。 因此 ,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应该是系

其次 , 高校统战必须扩大工作范围 , 重视海外留学生工 作的开展 , 改变以往工作范围局限于本地本校的局面 。 随着 我国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 , 我国海外留学人士 迅速增加 。 除原有公费留学生明显增长以外 , 自费出国留学 人员的数量与日俱增 , 出现了一批以出国留学人员为主的 新移居国外的人员 , 也有一批学成归国人员 。 他们与高校有 着天然的联系 , 加强对他们的工作 , 不仅对促进我国现代化 建设 , 实现祖国统一 ,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 义 , 对于促进高校的学术交流和开放办学也有着不可低估 的作用 。 再次 , 高校统战工作要重视制度建设 , 使高校统战工作 更加规范 。 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 , 是高校统战工作规范化的 基础 。 高校应制定和完善的主要制度包括 : 学校重大决策与 执行的政治协商制度 , 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担任学 校各类职务的聘任制度 , 民主党派 、 无党派人士调查研究制 度 , 学校听取民主党派 、 无党派人士意见及反馈制度 , 高校 民主党派 、 无党派人士拓宽业务领域服务社会的制度 ; 校领 导班子与民主党派年度报告与会议制度 , 培养民主党派 、 无 党派人士后备干部及向校外推荐干部的制度 , 高校民主党 派 、 党外人士培训制度 , 各民主党派思想建设 、 组织建设 、 作 风建设 、 自主管理制度 , 高校民主党派办公 、 活动 、 待遇专项 经费管理制度 , 高校各级领导同党外代表人士联系交友制 度 , 高校统战工作网络交流制度 , 高校民主党派组织 、 侨联 、

留学人员对外联络 、 开发项目 、 开放办学制度 , 高校民主党 派 、 无党派人士特殊贡献奖励制度 , 以及少数民族 、 宗教工 作 、 台港澳和海外统战工作等方面的制度 。 ④同时 , 还要建立 统战工作考核和奖惩制度 , 把统战工作纳入学校党建工作 目标管理考核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内容 , 并将考核结果作 为选拔任用干部的依据之一 。 只有这样 , 才能推动高校统战 工作的科学发展 , 才能真正发挥高校统战工作在落实和坚 持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校园 、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

注释: ① 《 邓小平文选 》 第 2 卷 , 人民出版社年 1994 版 , 第 34 页 、
第 89 页 、 第 41 页 。

② 《江泽民文选 》第 3 卷 ,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 ,第 103 页 。 ③ 《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 》, 人民出
版社 2007 年版 , 第 21-22 页 。

④ 参见刘志超 :《 关于高校统战工作的几点思考 》,《 当代世
界与社会主义 》2007 年第 1 期 。 ( 丁俊萍 :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 中国统 一战线理论研究会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理论研究基地兼 职研究员 ; 徐信华 :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中共党史 专业博士研究生 湖北武汉

430072) 责任编辑 夏 新

2009.5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9

理论前沿
统工程 , 其实践不单单存在于课堂或学校有限的时空范围 , 同时广泛分布于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 隐性思想政治 教育主张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们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 认为社会生活几乎处处 、 时时都可能育德 , 强调思想政治教 育要确立 “ 系统育德 ” 的理念 。 这种 “ 系统育德 ” 的理念 , 既要 求深刻认识人的思想品德的系统性生成 , 也要求充分把握 社会生活育德的系统全面性 , 还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加以 全面系统的实践 , 它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有学者所讲的德育 的整体性理念 。 有学者曾在论述高校德育时提出 , 高校德育 应该进行理念创新 , 确立整体性的德育理念 , 指出 “ 整体性 理念支配下的当代高校德育 , 在目标指向上 , 着眼于学生思 想道德素质的整体性提升 ; 在实施途径上 , 着眼于学校主导 作用与社会影响作用的整体性发挥 ; 在实践模式上 , 着眼于 学校各种育人资源的全面性开掘 ”[1]。 可见 , 这种整体性的德 育理念实质上就是强调高校德育不应只是通过课堂教学来 实施 , 还要全面开掘学校 、 社会的德育资源 , 它和隐性思想 政治教育主张融思想政治教育于实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以外 全面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开展 , 具有内在本质和精神血 脉上的相通性与一致性 。 这里使用 “ 系统 ” 的范畴称谓 , 主要 是突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系统性 , 而不是要人的素 质或德性素质的整体性 。 “ 系统育德 ” 理念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全员性 、 全方 位性 、 全过程性 , 内涵着全员育德 、 全方位育德 、 全过程育德 三重要求 。 所谓全员性 , 就是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性的 系统工程 , 不单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事情 , 社会各个领 域 、 各条战线的人们都要担负思想政治教育责任 , 都要为推 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作出贡献 , 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广 泛性 。 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看 , 那些非思想政治工作 人员担负的思想政治教育 , 很大部分都是隐性思想政治教 育 , 几乎每一个人都可以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 所谓 全方位性 , 就是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渗透融入到社会生活 的每一个领域和行业 。 以学校教育来讲 ,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 要求教书要育人 , 而且管理 、 服务也要育人 , 实现 “ 三育人 ” 的统一 。 全方位育人实质上是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在领域分 布上的广泛性 , 内涵了思想政治教育 “ 寓他 ” 的可能 。 所谓全 过程育人 , 就是强调要在受教育者生活 、 成长的全过程贯穿 思想政治教育 , 努力实现家庭教育 、 学校教育 、 社会教育的 统一 。 对照思想政治教育 “ 系统育德 ” 的几重要求 , 不难看 出 ,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理念上明确要求育德要系统 , 要实现全员性 、 全方位性 、 全过程性的统一 。 在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发展中 , 尽管不曾 明确表述过 “ 系统育德 ” 的理念 , 但党的几代领导人都有过 一些相关的论述 , 蕴涵了这一理念 , 比如毛泽东 、 邓小平 、 江 泽民等多次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全社会的工作 , 需要动员 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 齐抓共管 , 形成合力 。 毛泽东 1957 年 在 《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 一文中指出 :“ 思想 政治工作 , 各个部门都要负责任 。 共产党应该管 , 青年团应 该管 , 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 , 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 。 ”[2] 邓小平也强调 :“ 党 、 群众组织 、 军队 、 企业 、 机关 , 都要把经 常工作建立起来 , 要把经常的组织工作 、 经常的宣传教育工 作建立起来 。 有了经常的细致的工作 , 了解问题就可以比较 深入 , 这对调查研究也有帮助 。 ” [3] 江泽民也一再强调这一 点 , 他多次讲 :“ 思想工作是全党的工作 , 所有党员和领导干 部都要做 。 ”[4]不难看出 , 这些论述中贯穿了全员育人 、 全方 位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 , 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系 统性 , 体现了系统育德的理念 , 构成了今天提出隐性思想政 治教育要系统育德的依据之一 。 同时 , 还可以从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发展 来考察系统育德的理念 。 早在 1955 年 , 时任高等教育部副 部长的刘子载就在 《 关于高等学校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 》 的 讲话中强调 , 一切新中国的教师 , 不管他们教哪门课程 , 都 应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 , 不应该只注重传授 业务技术知识 , 还应该结合业务技术知识的教育随时进行 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
[5]

1987 年颁布的 《 中共中央

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 》 明确要求 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业务教学工作结合起来 , 指出 :“ 哲学 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课程 , 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 努 力联系我国改革和建设的实践 , 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教 学环节中去 。 自然科学课程的教学要注意讲述本专业在我 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成就和当前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 要把 进行辩证唯物主义 、 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同阐明本专业的 理论 、 方法科学地结合起来 , 把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统一起来 。 ”[6]1994 年颁布的 《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 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 也强调德育工作要与关心 指导学生的学习 、 生活相结合 , 与加强管理相结合 ; 学校各 项管理工作 、 服务工作也要明确职责 , 管理育人 , 服务育人 ; 要按照不同学科特点 , 促进各类学科与课程同德育的有机 结合 ; 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 加强学校教育 、 家庭教育 、 社会 教育的紧密结合 , 并强调德育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 。
[7]

2004 年 , 中共中央 、 国务院在 《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
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 中又再一次强调 , 高等学校各门课 程都具有育人功能 , 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 , 广大教师要 以高度负责的态度 , 率先垂范 、 言传身教 , 以良好的思想 、 道 德 、 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 要把思想政治 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 , 渗透到教学 、 科研 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 。 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 育资源 , 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 使学生 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 , 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 提高 政治觉悟 。 要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 开展丰富多彩 、 积 极向上的学术、科 技 、体 育 、艺 术 和 娱 乐 活 动 ,把 德 育 与 智

10 2009.5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理论前沿
育 、 体育 、 美育有机结合起来 , 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 。
[8]



调的是人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时的态度 、 方式 、 方 法 , 即人们持以人为根本的态度 、 方式 、 方法来开展思想政 治教育 。 这也就是说 ,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以人为本 , 要从 理念层面上予以把握 , 把以人为本作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 实践的一种理念来对待 , 把它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 始终 ; 而不能对以人为本作狭隘性的理解 , 如不能把它理解 为一条具体性的规定和要求 。 第二 , 准确把握以人为本之 “ 本 ”, 即它究竟是本源还是根本或其它 。 通常来讲 ,“ 本 ” 有 两种理解 , 一种是根本 , 另一种是本源 , 如哲学上讲的本体 论就是本源的意思 。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以人为本的 “ 本 ” 是 根本 , 而不是本源 。 所谓根本 , 就是最后的根据或最高的出 发点与最后的落脚点 。 以此来观照思想政治教育 , 以人为本 无疑就是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任何时候都要从人本身出发 , 以人为出发点 , 始终为了人 、 满足人 , 最后落脚于人 ; 反对思 想政治教育中对人的无视与忽视 , 反对思想政治教育中的 物本主义和以事务为本的倾向 。 第三 , 正确理解以人为本之 “ 人 ”, 即把握以人之什么为本 , 还是以什么人为本 , 或者是 其它内涵 。 马克思主义认为 , 人是社会的人 , 是结成社会关 系的人 , 这是人区别动物根本的地方 ,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以 人为本中的 “ 人 ” 不是指抽象的人 , 而是现实的人 , 也就是说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关注现实的人 。 而现实的人是具体的 , 是动态发展的 , 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从人们现实的社 会生活实际出发 , 动态地把握人 。 马克思主义认为 “ 人的根 本就是人 本 身 ” [11], 并 且 提 出 人 的 需 要 即 的 人 的 本 性 , 这 就 是说 ,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 , 既要整体地把握 人 , 不能对人进行肢解或割分 , 又要特别关注人的需要 。 当 然 , 整体地把握人与主要以人的需要为根本二者并不矛盾 , 而是构成相辅相成 、 相互补充的关系 。 不过 , 这里所讲的人 的需要不仅仅是个人的需要 , 还包括作为群体 、 作为类的人 的需要 , 囊括了个体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 , 是二者的统一 。 也就是说 ,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 不仅要立足一定社会的要 求 , 还要考虑受教育者个人的需要 。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 , 以人为本是 否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 , 要对此作出回答 , 需要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所形成的实践关系 , 特别是隐性 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进行考察 。 由于隐性思 想政治教育总是寓于其它社会实践活动之中 , 因此在整个 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中 , 实质上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也并 不是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名义身份出现 , 而是以其他身 份参与相关社会实践活动 , 在相关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中 施教和受教 , 在教育过程中少了 “ 教 ” 与 “ 受教 ” 的痕迹 , 这有 助于形成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平等民主的双向互动关 系 , 有助于在教育过程形成尊重人 、 理解人 、 为了人 、 解放人 的人本氛围 。 有学者提出 ,“ 思想政治教育与其它教育的不 同之处就在于没有必然的 ‘ 教育者 ’,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

过我们党在不同时期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些相关 论述 , 可以看出 , 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通过高校思想政 治理论课这个主渠道来实施 , 还要渗透融合到学校教育的 各个方面和环节 , 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 要求每一位教 职员工都要担负育人使命 , 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教育主张 , 这一主张是系统育德理念的具体体现 。

二、 以人为本
从根本上讲 , 思想政治教育是 “ 为了人 ” 的实践 , 思想政 治教育学问也是 “ 为了人 ” 的学问 , 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中 心与根本 , 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人为本 。 “ 人 ” 在思想政治教 育中具有特别的意蕴 , 它是思想政治教育之根本和关键所 在 , 应该被置于特殊的地位 。 邓小平多次强调 “ 要腾出主要 的时间和精力来做思想政治工作 , 做人的工作 , 做群众的工 作 ” 。 江泽民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性属性进行过强调 , 他
[9]

讲 “ 党的思想政治工作 , 从根本上说就是做人的工作 , 做群 众的工作 , 涉及人们的思想 、 观念 、 意识等领域 , 也就是人们 的精神生活 ” 。 笔者以为 , 包括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
[10]

一切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应该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 赋 予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人本属性 。 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的 实践中 , 不少人往往只看到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所具有的鲜 明的阶级性 , 认识到它总是要维护特定统治阶级或社会集 团利益之工具性的一面 , 而相对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性 、 人本性的另一面 。 实际上 , 思想政治教育就其属性来讲 , 既具工具性 , 也具价值性 , 是工具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 所谓 工具性 , 主要体现在其阶级性上 ; 所谓价值性 , 则体现在它 对人本身的解放与发展的价值 , 即人本性上 。 不可否认 , 在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存在片面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对统治阶 级思想的灌输和说教 , 而忽视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对人本身 的解放和需要的满足的状况 。 甚至还以单方面工具性的标 准考量思想政治教育 , 得出思想政治教育 “ 无用论 ” 的结论 。 这些现象的存在 , 从根本上讲都是由于对思想政治教育理 解的片面性所致 , 都是由于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性 、 人本性 的 忽 视 ,都 源 于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以 人 为 本 ”理 念 的 “缺 ”与 “ 欠 ”。 思想政治教育一旦缺乏对人本身的关注与关怀 , 实践 视野就必然仅剩下工作任务与硬性指标 , 从而思想政治教 育就难免成为异于受教育者内在需要的外在灌输 , 难以真 正发挥其引导人生 、 建构精神家园 、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 在价值 。 何为思想政治教育的 “ 以人为本 ”, 如何把握 ? 笔 者 以 为 , 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以人为本 , 关键在于把握这样几个 方面 。 第一 , 科学把握 “ 以人为本 ”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认识 定位 , 即应该立足什么样的逻辑层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中 的以人为本 。 以人为本作为原则要求 , 作为一种理念 , 它为 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主要是一种方法论启示 。 以人为本强

2009.5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11

理论前沿
体双方是平等的 。 那些表面上 、 形式上的教育者 , 事实上也 是受教育者 ”“ 思想政治教育在事实上不是谁教育谁 , 不是 一些人教育另外一些人 , 不是教师教育学生 、 领导教育群 众 、 家长教育子女 。 思想政治教育在事实上强调人人都是教 育者 — —— 教育的主体 , 人人有都是受教育者 — —— 教育的客 体 ”。 这些论述中所表达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应该 是平等的关系的观点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 隐性思想政治教 育 实 践 中 ,教 育 者 不 是 “教 育 者 ”的 身 份 ,受 教 育 者 也 不 是 “ 受教育者 ” 的身份 , 教育活动不是 “ 你打我通 ”“ 你说我听 ” 式的说教 , 而是在人与人之间平等对话 、 共同参与 、 相互启 迪中 , 实现心灵间的沟通 、 情感间的共鸣及智慧上的碰撞 , 最终实现认识的进步 、 情感的提升 、 素质的提高 , 贯穿其中 的是人文的因素与氛围 。 同时 ,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总是寓于 其它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 , 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 , 也 满足了人们在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方面的需要 , 构建了人 们的精神家园 , 满足了人们精神生活的需求 。 也就是说 , 开 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 , 并不仅仅是完成一定的政治 任务 , 也不仅仅是要人们接受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 , 而是把 思想政治教育所要实现的目标和启迪人的智慧 、 解放人的 思想 、 尊重人的价值 、 维护人的尊严 、 提升人的素质 、 满足人 的需要 、 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 充分体现 对人本身的关怀 , 既实现了施教之 “ 无痕 ” 与受教之 “ 无形 ”, 也实践了 “ 以人为本 ”。 个历史过程 。 特别是到了近现代以后 , 伴随着人类发展出现 的种种异化 ,“ 回归生活世界 ” 成为无数有识之士 、 哲人学者 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道出的高声疾呼 。 现象学大师 、 德国哲 学家胡塞尔率先对生活世界进行了系统关注 , 为克服欧洲 科学危机 , 他引入了 “ 生活世界 ” 概念 ; 维特根斯坦为解决语 言的意义来源而从理想的人工语言转向了日常语言 , 提出 了 “ 生活形式 ” 的概念 , 强调语言的意义不能单靠单纯的形 式分析去获得 , 只有回归到语言的日常使用中 、 回归到日常 生活中才能解决 ; 哈贝马斯致力于社会批判 , 试图通过建立 理想的言谈情境来校正和消除被科技理性扭曲了的人类沟 通 , 恢复人类生活应有的面目 , 提出要想解救资本主义危 机 , 就得恢复和重建以交往理性为主导的生活世界 。 他们的 生活世界理论尽管并不直接论述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 但可 以为我们提供关于生活世界的智慧启迪 。 此外 , 杜威所提出 的 “ 教育即生活 ”, 及陶行知所补充的 “ 生活即教育 ” 等智慧 之论 , 对于我们理解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贴近生活的理念也 不无教益 。 总而言之 , 从历史智慧中 , 我们应该得出 , 人们的 思想 、 道德 、 政治的观念及其教育实践与生活本身是紧密关 联的 , 思想政治教育不应脱离人们的现实生活 , 而应贴近生 活。 “ 贴近生活 ” 理念贯穿于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历史 发展始终 。 长期以来 , 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成效突出 , 其中原因之一就在于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关心人民群众的生 活疾苦 , 从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出发 、 在人民群众的革命斗 争 、 建设实践的生活中开展工作 , 寓教育于生活之中 。 在革 命战争年代 , 毛泽东强调动员广大群众参加革命战争 , 要关 心群众生活 , 注意工作方法 , 指出要完成革命的中心任务 , “ 对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 , 群众的生活问题 , 就一点 也不能疏忽 , 一点也不能看轻 ”[14], 要求 “ 一切群众的实际生 活问题 , 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 ”[15]。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时期 , 邓小平 、 江泽民强调要从实际出发 , 特别是从群 众生活实际出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渗 透思想政治教育 , 把做群众思想工作与帮助群众解决实际 问题结合起来 , 既讲道理又办实事 , 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 人 , 在办实事中贯穿思想教育 , 通过解决现实问题引导群众 提高精神境界 。 总之 , 从历史实践来看 , 关注群众生活 、 贴近 群众生活 , 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实践特色和 基本理念 。 从现实来看 , 贴近生活也是当前党的思想政治教 育高扬的一个工作主旋律 ,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 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要贴近实际 、 贴近生活 、 贴近群众 “ 三 贴近 ” 的要求本质上与这里所讲的贴近生活的理念是一致 的 , 因为 “ 实际 ” 主要是指人们群众生活实践的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的实际 , 而不是脱离生活的实际 ;“ 群众 ” 也是实际生 活中的群众 , 而不是抽象的群众 。 2003 年 , 李长春在一次关 于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的讲话中对 “ 三贴近 ” 作了具体

三、 贴近生活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寓思想政治教育于人们丰富多彩的 社会实践之中 , 把思想政治教育由课堂延伸到课外 , 由专门 性实践拓展成生活性实践 , 使思想政治教育趋向生活 、 走进 生活 , 体现 “ 贴近生活 ” 的实践理念 。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之所 以要贴近生活 , 最根本的在于人类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 源起于社会生活的需要 , 本质上就是人类的 “ 生活性事件 ”, 与人类的社会生活有着不解之缘 。 “ 贴近生活 ” 的理念从思想源头上可以追溯到古 代 社 会 。 有学者指出 :“ 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的早期哲学 ( 古希 腊 、 先 秦 ), 在 伦 理 学 中 都 是 倾 向 于 生 活 观 点 的 ( 尽 管 不 彻 底 ), 至少是力图从生活观点来引出社会观点 。 ” 在古希腊
[12]

人的观念里 , 伦理 、 道德的基始是生活本身 。 透过荷马史诗 、 赫希阿德诗歌等古希腊早期的诗歌和其他一些文学作品都 不难看出 , 当时社会上为人们所推崇的种种优良品德无不 来源于当时生存和生活的需要 , 是人们生活经验和处世智 慧的总结 。 法国哲学家莱昂 · 罗班就曾明确指出 :“人们最初所 进行的道德思考 , 是公共生活中最深切 、 最直接的要求 。 ”
[13]

中国古代儒家伦理道德学说 , 从根本上也都是指导人们生 活的学问 , 与生活有非同寻常的切近性 。 尽管人类道德 、 伦 理 、 政治的发展出现过背离生活的历史事实 , 但主张道德 、 伦理 、 政治本身要贴近人们的生活世界的思想却贯穿了整

12 2009.5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理论前沿
阐释 , 曾对 “ 贴近生活 ” 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 , 这段论述尽管 是在讲宣传思想工作贴近生活的问题 , 但对于理解隐性思 想政治教育的贴近生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他说 :“ 贴近生 活 , 就要求我们以生活为源泉 , 忠实地反映和表现生活 , 不 能本末倒置 , 用抽象的概念裁剪生活 , 用主观的想象代替生 活 , 不能违背生活现实 , 闭门造车 ; 贴近生活 , 就要抓住生活 本质 , 解决生活难题 , 丰富生活内容 , 不能停留在社会表象 和简单的说教 , 搞形式主义 ; 贴近生活 , 就要求我们必须跟 上生活变化的新节奏 , 传递生活变化的新信息 , 满足群众精 神文化生活的新需求 。 ”[16]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 贴近生活 ” 有以下几重内涵 。 第一 , 充满生活色彩 。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寓教育于人们的生活实 践 , 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开展教育 , 赋予人们丰富多彩的社 会生活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 由于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 性 , 也由于社会生活本身突出的生活性 , 使隐性思想政治教 育较之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 , 少了教育的专门性 , 多了生活 的兼容性 ; 少了施教的条件性 , 多了施教的随意性 ; 少了受 时空限制的局限性 , 多了融于生活的广泛性 ; 少了受教的明 确性 , 多了受教的默化性 , 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与人们社 会生活融为一体 , 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充满了生活色彩 。 第 二 , 富于生活气息 。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居高临下的思 想 、 政治 、 道德的说教与灌输 , 而是从人们社会生活实践的 实际切入开展教育 。 人们社会生活的细节与事件成为隐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和切入点 ,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开展的过程 , 也是人们社会生活展开的过程 , 更是人们在社 会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思想 、 政治 、 道德的困惑与疑问得以解 答的过程 , 还是人们各种社会生活需要不断得以实现和满 足的过程 , 从而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处处 、 时时洋溢着生活 的气息 。 第三 , 反映生活本质 。 思想政治教育与人们的社会 生活本身并没有天然的隔膜 , 而是紧密关联 。 思想政治教育 归属思想的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 , 本身就来源于生活 , 是对 人们经济生活 、 政治生活 、 文化生活的思想观念反映 , 同时 思想政治教育又要反作用于人们的社会生活 , 或促进或阻 碍社会生活的发展 。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 性质决定于人们 的社会生活 , 有什么样的社会生活 , 就有与之对应的什么样 的思想政治教育 。 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社会生活决定 了它所要求的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 教育 , 而不是其他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 。 思想政治教育如何 开展 , 应该与人们的社会生活保持一致 , 即是说思想政治教 育的方式方法应该由人们的社会生活所决定 。 隐性思想政 治教育与人们的社会生活融为一体 , 充分反映了人们社会 生活的本质 , 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通 。 当然 , 反映社会 生活本质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 , 而是要随 着人们社会生活本身的不断发展变化 , 在目标 、 内容 、 方式 、 方法 、 机制等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化 , 使隐性思想政治 ( 作者 : 博士 , 副教授 , 硕士生导师 ,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 义理论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 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学科博士后研究人员 重庆 注 : 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 “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实施研究 ”( 课题批准号 08JC710012 ) 及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基础 理论研究 ”( 课题批准号 2008-NKS01 ) 的研究成果 。 教育更加透彻地把握生活本质 , 切准人们社会生活的时代 脉搏 。 需要指出的是 , 提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彰显 “ 系统 育德 ”“ 以人为本 ”“ 贴近生活 ” 的理念 , 并不意味着这些理念 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所独有 , 本质上它们仍然是思想政治 教育的基本理念 。 即是说 ,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所彰显的这些 理念 , 不仅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所内在的核心理念 , 也是一 般的思想政治教育所应该确立的基本理念 。

参考文献: [1] 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M].人民出版社,2005.259. [2] 毛泽东文集 , 第 7 卷 [M].人民出版社 ,1999.226. [3] 邓小平文选 , 第 1 卷 [M].人民出版社 ,1994.314. [4][10] 江泽民文选 , 第 3 卷 [M].人民出版社 ,2006.96 ,76. [5][6][7][8] 205. [9] 邓小平文选 , 第 2 卷 [M].人民出版社 ,1994.365. [1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 第 1 卷 [M].人民出版社 ,,1995.9. [12] 赵 汀 阳 . 论 可 能 生 活 [M]. 生 活·读 书·新 知 三 联 书 店 , 1994.10. [13] 罗国杰等 . 西方伦理思想史 ( 上卷 )[M]. 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 ,1985.42. 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文献选遍 (1949-

2008 ) [M]. 中国人 民 大 学 出 版 社 ,2008.22,124 ,153-155,

[14][15] 毛泽东选集 , 第 1 卷 [M].人民出版社 ,1991.136 ,137. [16] 李长春 . 从 “ 三贴近 ” 入手改进和加强宣传思想工作 [J].
求是 ,2003 ,(10).

400715) 责任编辑 夏 新

2009.5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13



  本文关键词: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定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93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493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ee0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