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思政论文 >

论德育人文关怀在幸福教育中的实现

发布时间:2017-07-25 16:32

  本文关键词:论德育人文关怀在幸福教育中的实现


  更多相关文章: 德育人文关怀 幸福教育 超越性 幸福策略


【摘要】:德育人文关怀是现代德育的主流趋势,它反映了德育向人学范式和生活世界转换的时代要求。而当下流行的幸福教育从人的生活和精神层面出发,围绕幸福对人进行终极关怀,同样体现教育的本真。二者的本质关联体现在真善美的价值导向、德性养成的内在目标与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等共同方面。因此,幸福教育具备德育人文关怀的实质,它作为一项具体的教育活动,可以成为德育人文关怀的实践载体。 在幸福教育中实现德育人文关怀,可以从“实现维度”和“实现策略”两个切入点进行思考和实践,其实质体现了幸福教育的具体内容和方式方法。 在幸福教育的实施维度方面,德育人文关怀至少要做好三个层面的工作:在人格建构层面,要以德性精神为基调,建设“超越式幸福”人格;在幸福认知层面,要以生命哲学为引导,选取有关幸福的一些智慧思想作为教育素材,如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理论、中国传统佛道的智慧观和西方新时代的“心灵自由”思潮等,以此来启发学生追问和思考生命,领悟符合生命本真的幸福观;在幸福感受和能力层面,要以生活实践为教育的落脚点,提高学生自爱、给予和欣赏的能力,培养其感恩、接纳、逐梦的品质,学会人生“加法”与“减法”的策略,在这样的实际锻炼中提升幸福感受。 在幸福教育的实施策略方面,德育人文关怀至少可以从四个角度来实现自身:从审美熏陶的角度出发,可以传承中国传统教育的特色,通过“诗教”来启发幸福真谛;从心理关怀的角度出发,可以借鉴美国积极心理学的“焦点”模式,在教育中传递幸福能量;从环境建设的角度出发,打造网络关怀平台能够为学生拓展幸福的空间;从主体建设来看,教师的幸福是幸福教育的内在构成,因此教师自身幸福自觉度的提升也是十分重要的。 总之,德福一致的逻辑使得幸福教育完全能够成为德育人文关怀的实践载体。二者的紧密配合,不仅是现代教育的内在价值观的要求,也很好地体现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关键词】:德育人文关怀 幸福教育 超越性 幸福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64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1 引言11-22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逻辑前提与意义11-14
  • 1.1.1 问题的提出11-12
  • 1.1.2 问题研究的逻辑前提12-13
  • 1.1.3 问题的研究意义13-14
  • 1.2 国内外相关问题的研究述评14-20
  • 1.2.1 国内关于德育人文关怀研究现状14-15
  • 1.2.2 国内外关于幸福教育的研究现状15-19
  • 1.2.3 国内关于德育人文关怀与幸福教育关系的研究现状19-20
  •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综合述评20
  • 1.3 写作思路和研究方法20-21
  • 1.3.1 写作思路20-21
  •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21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21-22
  • 2 德育人文关怀及其与幸福教育的本质关联22-31
  • 2.1 德育人文关怀的意蕴22-23
  • 2.2 幸福及幸福教育的内涵23-27
  • 2.2.1 幸福的含义23-25
  • 2.2.2 幸福教育的内涵25-27
  • 2.3 幸福教育的德育人文关怀实质27-31
  • 2.3.1 幸福教育的理念渗透着德育人文关怀的价值—真善美的追求27-28
  • 2.3.2 幸福教育的内容包含着德育人文关怀的任务—德性人格的建构28-29
  • 2.3.3 幸福教育的过程彰显着德育人文关怀的核心—以人为本29-31
  • 3 德育人文关怀在幸福教育中的实现维度31-52
  • 3.1 以德性精神为基调,建设“超越式幸福”人格31-33
  • 3.2 以生命哲学为引导,追寻幸福命题33-42
  • 3.2.1 领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面发展”幸福理想33-35
  • 3.2.2 领略中国传统佛道文化的“智慧生存”幸福路径35-38
  • 3.2.3 观照西方新时代运动的“心灵自由”幸福思潮38-42
  • 3.3 以生活实践为场域,提升幸福感受42-52
  • 3.3.1 滋养幸福感受的三种能力—自爱、给予和欣赏43-45
  • 3.3.2 保持幸福感受的三种品质—感恩、接纳与逐梦45-49
  • 3.3.3 提高幸福感受的两种策略—加法策略与减法策略49-52
  • 4 德育人文关怀在幸福教育中的实现策略52-71
  • 4.1 传承中国传统教育的“诗意”特色,体验幸福真谛52-56
  • 4.1.1 中国传统教育的“诗意”特色52-54
  • 4.1.2 诵读经典—幸福“诗教”的具体尝试54-56
  • 4.2 借鉴美国积极心理学的“焦点”模式,传递幸福能量56-61
  • 4.2.1 焦点解决模式概述56-58
  • 4.2.2 迁移“焦点”原则,传递幸福能量58-61
  • 4.3 重视网络关怀环境,延伸幸福空间61-66
  • 4.3.1 教育网络化的优势体现61-62
  • 4.3.2 打造网络关怀平台,拓展幸福教育阵地62-66
  • 4.4 提升教师的幸福自觉度,实现幸福循环66-71
  • 4.4.1 教师的幸福是幸福教育的内在构成66-67
  • 4.4.2 提升教师的幸福自觉度,做幸福教师67-71
  • 5 结语71-72
  • 参考文献72-7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峰;;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与幸福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10年03期

2 尤晓阳;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当代演绎[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3 汪明春;;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实践探索[J];成人教育;2009年02期

4 温婷;;论幸福教育的追求[J];中国德育;2008年02期

5 王东莉;;学校德育的人文关怀价值研究[J];中国德育;2008年05期

6 叶舒宪;谁破译了《达·芬奇密码》?[J];读书;2005年01期

7 牟钟鉴;论老子的“道”[J];东岳论丛;1994年01期

8 刘铁芳;试论教育研究的人文关怀[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年04期

9 张勖;;幸福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8期

10 张耀灿;;略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人学转换[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本文编号:5722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5722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30e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