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思政论文 >

网络环境下公民道德教育有效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4 05:26

  本文关键词:网络环境下公民道德教育有效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网络环境 公民道德教育 有效性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我国网络科技发展迅速。网络成了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利用网络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工作,是新时期加强公民道德教育的必然选择。网络如同一面镜子,既映照了网络给社会带来的正负面影响,,也反映了社会的现实问题,检验着公民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因此,一方面我们要解决网络环境的弊端,使其在公民道德教育中发挥良性作用;另一方面是透过网络环境发现问题,从而优化现有公民道德教育的体制机制。本文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公民道德教育有效性理论、传统的道德教育有效性理论以及其他学科的理论为理论依据,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采用归纳法、案例分析法、历史分析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从阐述公民道德教育有效性的内涵等相关问题入手,论述了网络环境下公民道德教育有效性研究所依据的理论,理清了网络环境下公民道德存在的一系列非适应性问题,并分析了社会、经济、教育、受众以及在网络环境下相互交错的复杂因素;对网络环境下公民道德教育有效性的六个要素的有效性进行了详细深刻的分析;之后提出了网络环境下增强公民道德教育有效性的对策,即加强核心主体的队伍建设;注重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改进公民道德教育的方法;营造积极的人文环境;同时提出健全我国公民道德教育评价机制。上述问题的研究为网络环境下公民道德教育提供现实依据和理论依据,使其积极传播社会主义主流道德文化,正确发挥其积极作用,进一步增强网络环境下公民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使我国公民道德教育快速进入现代化发展的良性轨道。
【关键词】:网络环境 公民道德教育 有效性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648;G206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9
  • 1. 绪言9-15
  • 1.1 问题的提出9-10
  • 1.2 研究意义10-11
  • 1.2.1 理论意义10-11
  • 1.2.2 实践意义11
  • 1.3 研究现状11-14
  • 1.3.1 国内研究现状11-12
  • 1.3.2 国外研究现状12-14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14-15
  • 1.4.1 研究思路14
  • 1.4.2 研究方法14-15
  • 2. 网络环境下公民道德教育有效性的评介15-22
  • 2.1 公民道德教育有效性的内涵15-17
  • 2.1.1 公民道德的内涵15-16
  • 2.1.2 公民道德教育的内涵16
  • 2.1.3 公民道德教育有效性的内涵16-17
  • 2.2 网络环境下公民道德教育有效性的理论基础17-22
  • 2.2.1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18
  • 2.2.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德教育有效性理论18-19
  • 2.2.3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有效性的思想成果19-20
  • 2.2.4 现代其他学科理论20-22
  • 3. 网络环境下公民道德的非适应性分析22-28
  • 3.1 公民道德的非适应性分析22-24
  • 3.1.1 社会道德失序与科学理性的不协调22-23
  • 3.1.2 网络特性与不道德现象的不适应23
  • 3.1.3 网络道德与现实社会道德的冲突23
  • 3.1.4 信息泛滥与道德选择的矛盾23-24
  • 3.2 公民道德的非适应性原因分析24-28
  • 3.2.1 社会转型带来的道德冲击——社会原因24-25
  • 3.2.2 全球化软实力之争的危机——文化原因25
  • 3.2.3 网络信息时代道德教育的无力——教育原因25-26
  • 3.2.4 市场经济大潮的道德冲击——经济原因26-27
  • 3.2.5 其他原因27-28
  • 4. 网络环境下公民道德教育要素的有效性分析28-33
  • 4.1 网络环境下公民道德教育目的的有效性28-29
  • 4.2 网络环境下公民道德教育主体的有效性29-30
  • 4.3 网络环境下公民道德教育对象的有效性30
  • 4.4 网络环境下公民道德教育内容的有效性30-31
  • 4.5 网络环境下公民道德教育介体的有效性31-32
  • 4.6 网络环境下公民道德教育环体的有效性32-33
  • 5. 网络环境下增强公民道德教育有效性的对策探析33-41
  • 5.1 加强核心主体的队伍建设33-34
  • 5.1.1 网络环境下提高核心主体素质33
  • 5.1.2 网络环境下核心主体要注重自我提升33-34
  • 5.1.3 网络环境下要规范大型网络媒体的传播信息34
  • 5.2 注重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34-35
  • 5.2.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塑造公民道德人格34-35
  • 5.2.2 从社会主义荣辱观过渡到道德情感的培养35
  • 5.2.3 公民道德思维能力与道德判断力的培养35
  • 5.3 改进公民道德教育的方法35-37
  • 5.3.1 多种载体宣传的方法35-36
  • 5.3.2 经济激励的方法36
  • 5.3.3 网络互动的方法36
  • 5.3.4 其他传统教育方法的创新36-37
  • 5.4 营造积极的人文环境37-38
  • 5.4.1 “四位一体”的人文环境37-38
  • 5.4.2 虚拟社会的人文环境38
  • 5.5 健全公民道德教育有效性的评价机制38-41
  • 5.5.1 确立科学客观的评价标准39
  • 5.5.2 完善评价手段和评价方法39-41
  • 6. 结论41-42
  • 致谢42-43
  • 参考文献43-45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4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铁勇;;关于公民道德教育民族性问题的几点思考[J];理论学刊;2007年06期

2 何京;;俄罗斯的国家公民道德教育[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年01期

3 傅淳华;陈伟邦;;基于公民道德教育的学校制度变革刍议[J];教育学术月刊;2010年02期

4 曾盛聪;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公民伦理[J];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本文编号:6710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6710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224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