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价值导向一元化与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辩证关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国价值导向一元化与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辩证关系研究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一元的价值导向与多元的价值取向之间的矛盾也逐渐突显,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的目的在于分析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表现,挖掘价值取向多元化产生的必然性,进而通过论述价值导向与价值取向的关系,提出价值导向对于社会发展的必要性。并结合中国国情,分析在中国构建一元价值导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从而讨论当今中国应建立怎样的价值导向和建立该价值导向的原则。第一章主要论述了选题背景、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第二章提出价值导向是价值取向愈发多元的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必要元素。结合中国国情,分别论述了价值导向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是社会稳定的保障、引领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并提出一元价值导向在当代中国构建的可能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价值导向一元化的客观基础、传统文化为价值导向一元化提供了丰富的养料、西方优秀价值观对中国价值导向一元化提供有益借鉴。第三章论述了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表现,通过对比资本主义与当代中国价值取向多元化表现的区别与联系,分析价值取向多元化产生的根源,得出价值取向多元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当代中国价值取向多元化产生的具体根源。第四章尝试将以上理论付诸实践。通过分析价值导向一元化与价值取向多元化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当代中国应建立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的价值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例,论述科学价值导向对当代中国的影响,并提出确立核心价值导向应该遵守的原则,使价值导向的积极影响最大化。结论部分概述全文主要内容,点明主要观点,同时指出本文的不足。
【关键词】:价值 价值取向多元化 价值导向一元化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64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绪论9-14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9-10
- 1.1.1 选题背景9-10
- 1.1.2 选题意义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2
- 1.2.1 国内研究现状10-11
- 1.2.2 国外研究现状11-12
- 1.3 研究目的及研究方法12-14
- 1.3.1 研究目的12
- 1.3.2 研究方法12-14
- 第2章 价值导向一元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14-22
- 2.1 价值导向一元化的必要性14-19
- 2.1.1 价值导向一元化的概念界定14-15
- 2.1.2 价值导向一元化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15-17
- 2.1.3 价值导向一元化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政治保障17-18
- 2.1.4 价值导向一元化引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18-19
- 2.2 中国确立价值导向一元化的基础19-22
- 2.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价值导向一元化的客观基础19
- 2.2.2 中国传统文化为价值导向一元化提供丰富养料19-20
- 2.2.3 西方优秀价值导向为构建一元价值导向提供有益借鉴20-22
- 第3章 价值取向多元化是社会生活的真实体现22-29
- 3.1 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现状22-26
- 3.1.1 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概念界定22-24
- 3.1.2 资本主义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态势24
- 3.1.3 中国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态势24-26
- 3.2 价值取向多元化产生的根源26-29
- 3.2.1 价值取向多元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26-27
- 3.2.2 中国价值取向多元化产生的根源27-29
- 第4章 建立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的价值体系29-41
- 4.1 价值导向一元化与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区别与联系29-31
- 4.1.1 价值导向一元化与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区别29-30
- 4.1.2 价值导向一元化与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联系30-31
- 4.2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1-35
- 4.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31-33
- 4.2.2 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33-34
- 4.2.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引导34
- 4.2.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国梦凝聚力量34-35
- 4.3 当代中国建立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的价值体系的原则35-41
- 4.3.1 以人为本的原则35-37
- 4.3.2 遵循价值主体多元性的原则37-39
- 4.3.3 实践的原则39-41
- 结论41-43
- 参考文献43-47
- 作者简介47-48
- 致谢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绍安;我国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探讨之二[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2 张西京;从综合价值取向判断和评价执政能力[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06期
3 田绪永;透视当代青年价值取向的多元化[J];中国青年研究;2005年05期
4 李忠杰;;建设和谐文化的核心是倡导和谐的价值取向[J];中国监察;2006年21期
5 刘克文;;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J];民主;2007年08期
6 范世康;;端正价值取向 促进科学发展[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年06期
7 王国征;;“法的价值”与“法的价值取向”概念研究述评[J];东方论坛;2009年06期
8 文永林;;论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S2期
9 朱文鸿;;只有崇高的理想才有价值[J];学习月刊;2011年11期
10 刘建宙;;深入挖掘宣传典型 引领企业价值取向[J];理论学习与探索;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令琼;;论“诚信”道德规约的价值取向[A];孔学研究(第十一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一次暨海峡两岸第七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李扬;李超;;中学生价值取向调查[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3 陆兴海;王重鸣;;不同年龄城乡青少年价值取向的多方法复合式分析[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4 张卫;王振卯;;社会群体价值取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7年
5 丁英华;陈兵;;犯罪治理价值取向辨析[A];中国犯罪学年会论文集(2011年度)[C];2011年
6 楚明锟;周军;;作为价值取向的责任:一种公共行政的视角[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蒋军成;;服务型政府构建中的价值取向问题研究[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徐诚;寿杨宾;;试论“和文化”的本质、意义及价值取向[A];和文化学刊(2011-2012)[C];2012年
9 孟凡盛;;析部分权威试题的设计缺陷 察当前命题价值取向之偏差[A];第二届《化学教育》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10 芦金梅;;数学课堂的关键问题[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三卷)[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凤岭;百年企业的价值取向[N];中国工业报;2003年
2 赖健;品牌贵在价值取向[N];中国石化报;2004年
3 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教授 阮青;价值取向的界定及相关问题[N];人民日报;2010年
4 柴俊勇;价值取向 关键看政府[N];联合时报;2012年
5 本报记者 张骏;让城市价值取向成文化之魂[N];解放日报;2012年
6 伊文;功利的价值取向让理想扭曲[N];郑州日报;2013年
7 市委党校 沈建军;正确把握价值取向 助推社会治理创新[N];乐山日报;2014年
8 张宏斌;客户价值取向是农金服务之本[N];金融时报;2014年
9 王石川;国考“双降”,,穿过迷雾看价值取向[N];嘉兴日报;2014年
10 沈峰;价值取向调整彰显执政理念进步[N];中国绿色时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肖强;学校课程与家庭教育价值取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薛忠祥;当代中国教育的应有价值取向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熊华军;意义生成:当代大学教学价值的新取向[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时丽娜;意识形态、价值取向与大学英语教科书选材[D];复旦大学;2013年
5 高金锋;反思与抉择[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郝兆杰;以人为本的教育技术价值取向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全峰;价值取向与科学发展关系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7年
2 张金燕;高校教师工作价值取向与工作满意度关系实证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5年
3 杨振华;中美初中语文教材选文价值取向的对比研究[D];聊城大学;2015年
4 任琳琳;香港国民教育之路的回顾与展望[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5 郭祺;JTQC公司绩效薪酬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6 孟小媛;当代人文类绘本的价值取向对受众的影响[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年
7 曹晓雨;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内地电视都市情感剧中夫妻形象的价值取向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8 褚兴敏;《共产儿童读本》价值取向研究[D];宁波大学;2015年
9 孙海程;村民自治背景下农民公民意识及培育路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10 李青;90后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状况及其引导策略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7871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787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