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思政论文 >

论康有为理欲观的内涵及其现代德育价值

发布时间:2017-09-05 23:00

  本文关键词:论康有为理欲观的内涵及其现代德育价值


  更多相关文章: 理欲观 康有为 道德教育


【摘要】: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的是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价值选择的多元,人们的理欲观念也不同于以往。但无论什么时期,理与欲都是社会生活中经常要面对和解决的难题,理欲问题的解决需要卓有成效的道德教育,而发展道德教育须要学习和借鉴我国的传统道德思想。从先秦开始,有关理欲的学说一直在发展与丰富,近代社会特殊的环境和思想文化的复杂与丰富,使得康有为的理欲观表现出了独有的特点和内涵。康有为理欲观所蕴含的以人为本的精神和振兴民族的意义是我们的道德建设所需要的,特别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代,我们更应该处理好道德与经济、物质与欲望的关系。深入研究康有为的理欲观,挖掘其所蕴含的德育价值,将其中的合理内核用于现代道德教育,必将有助于我们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发展和道德教育的完善。
【关键词】:理欲观 康有为 道德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648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7
  • 绪论7-12
  •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7-8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8-10
  • 三、本文结构及创新之处10-12
  • 第一章 康有为理欲观概述12-20
  • 第一节 理欲观的产生及近代转变12-16
  • 一、理欲观的产生12-13
  • 二、近代理欲观的转变13-15
  • 三、康有为的思想历程15-16
  • 第二节 康有为理欲观的内容16-19
  • 一、“人理天欲”对人欲的肯定16-18
  • 二、“求乐免苦”与不忍人之心的结合18-19
  • 本章小结19-20
  • 第二章 康有为理欲观的内涵及德育价值分析20-29
  • 第一节 康有为理欲观的内涵20-23
  • 一、以人为本的关怀20-21
  • 二、对个人价值的重视21-22
  • 三、振兴中华民族的精神22-23
  • 第二节 康有为理欲观的德育价值分析23-28
  • 一、康有为理欲观的现代解读23-24
  • 二、康有为理欲观的德育因素24-26
  • 三、康有为理欲观的局限性26-28
  • 本章小结28-29
  • 第三章 康有为理欲观对德育的启示29-43
  • 第一节 我国道德状况及其成因分析29-33
  • 一、我国社会道德状况29-30
  • 二、对道德失范的分析30-31
  • 三、德育缺失的原因31-33
  • 第二节 理欲观与现代道德教育33-37
  • 一、理与欲是伦理道德的核心范畴33-34
  • 二、理欲观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34-36
  • 三、现代道德教育借鉴传统理欲观的必要性36-37
  • 第三节 康有为理欲观的德育启示37-42
  • 一、道德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37-39
  • 二、坚持主流价值观教育和多元价值观引导39-40
  • 三、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40-42
  • 本章小结42-43
  • 结语43-44
  • 参考文献44-46
  • 致谢4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应凯;;从康有为两种人格价值观看近代启蒙人格价值观的冲突与困惑[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2 李强华;;“理欲之辩”的近代价值嬗变——以康有为“理欲观”为中心的考察[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年02期

3 宫睿;;价值多元论与进步[J];哲学研究;2009年06期

4 杨国欣;;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及现实意义[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01期

5 陈延斌;邹放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若干问题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6 张晓东;;大德育反思:一种基于德育政策视角下的实践建构[J];江苏教育研究;2008年09期

7 徐贵权;;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变迁[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8 孔润年;;试论以人为本的道德价值观[J];伦理学研究;2006年04期

9 廖小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价值观变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原因[J];科学社会主义;2006年01期

10 张忠华;;德育课程理论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2005年19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林云;康有为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8006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izhenglunwen/8006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fc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