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俄性质形容词句法功能对比研究
本文关键词:汉俄性质形容词句法功能对比研究 出处:《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4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形容词 汉语性质形容词 俄语性质形容词 句法功能
【摘要】:汉、俄形容词的对比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多以性质形容词为重点研究对象,迄今为止,汉、俄性质形容词对比研究专论并不多见,学术界也尚未就一些基本问题达成共识。本文通过具体事例论述汉、俄性质形容词在各自语言中的语法特征,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弥补汉、俄性质形容词句法功能对比研究中的不足,使学习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两种语言。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H146;H35
【正文快照】: 一、汉语性质形容词研究情况汉语性质形容词是表示事物属性特征的,把其称为属性形容词更为贴切。但是考虑到约定俗成,在这还是称为性质形容词。谈到汉语的性质形容词,就不得不提及状态形容词。朱德熙先生把形容词分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其在意念上有差别,在构词方式和句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高春雨;俄语形容词的评价意义[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沈家煊;;形容词句法功能的标记模式[J];中国语文;1997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四贵;;《马氏文通》的介词理论及其发展[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2 胡德明;;从反问句生成机制看“不是”的性质和语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3 熊仲儒;;汉语等同双宾句与等同范畴[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陈敏;;现代汉语助词“着、了、过”的演变——兼从“着、了、过”的历史演变看“形容词+动态助词”现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5 张明友;;“已经”语法意义新探——对外汉语教学中引发的思考与探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6期
6 王琳;;方位词研究综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6期
7 李美妍;;先秦汉语特指式反问句[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8 朱文豪;;汉语心理动词研究现状综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9期
9 方小中;定中结构研究综述[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10 何贞慧;朱乐红;;汉语存现句的界定分类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周丽娟;张坤丽;袁应成;昝红英;;基于规则的现代汉语连词用法自动识别研究[A];第五届全国青年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武宏琛;;现代汉语疑问代词非疑问用法研究述评[A];第五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2年
3 董宪臣;;非“给予”义双宾动词的语义分析——兼谈“吃了他三个苹果”一类结构的性质[A];学行堂文史集刊——2011年第2期[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春秀;现代俄语同义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徐莉娜;翻译中句子结构转换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刘春兰;《训世评话》语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彭懿;英汉肤觉形容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龙又珍;现代汉语寒暄系统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9 胡连影;解读《意义(?)文本》模式[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青;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淼;最简方案下附加语的移动合并及其位置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黄姗姗;系统功能理论视阈下的“X是X”结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敏;“难不成”的衍生过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顾倩;现代汉语否定副词“不”“没(没有)”“别”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林琳;“代词+(的)+名词”结构中“的”字隐现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崔显丽;《清平山堂话本》连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孙艳;汉语“A+过+O”结构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谢亮亮;俄语原因意义的表达及与汉语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孙淑营;《列子》介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志成;现代汉语疑问句习得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朱德熙;;从方言和历史看状态形容词的名词化[J];方言;1993年02期
2 莫彭龄 ,单青;三大类实词句法功能的统计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3期
3 张家骅;词汇语义因素的交际功能转换[J];外语学刊;2000年04期
4 杨家胜;从语言学角度看评价意义[J];外语学刊;2002年03期
5 沈家煊;类型学中的标记模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年01期
6 崔永华;汉语形容词分类的现状和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小门典夫;凉山彝语的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J];民族语文;2002年04期
2 郝红艳;;晋语的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6年08期
3 郝红艳;;鹤壁方言的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4 张百领;;形容词在“A着”结构中的句法语义特征[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5 唐一萍;;动+得+补语(形容词)结构初探[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6 史有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琐议[J];汉语学习;1984年02期
7 唐瑛,唐映经;《墨子》性质形容词研究[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8 渝汉;论俄语性质形容词对应的长、短尾形式作谓语的根本区别[J];外语学刊;1981年03期
9 李宇明;形容词否定的不平行性[J];汉语学习;1998年03期
10 张国宪;;性质形容词重论[J];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李凤吟;;双音节性质形容词ABAB式的重叠——兼与AABB式比较[A];海峡两岸辞书学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刘红霞;;“AB的VP/NP”结构中的AB的功能考察[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林春泽;;词的熟语性问题分析[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4 杨杰;;中医脉象名称规范思路的初步探讨[A];第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诊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林春泽;;词的语义熟语性问题分析[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李劲荣;;内涵、外延与汉语修饰成分的标记隐现[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7 刘菲露;;说“超”[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郑敏惠;;古代书论审美语词“气”之语义分析与溯源[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9 汪丽;;俄语词序特点[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春利;形名组合的静态与动态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2 王欣;汉日否定表达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王晶;现代汉语实词句法功能的不对称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4 王文格;现代汉语形谓句优先序列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5 李素秋;汉维多重定语语序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6 杨家胜;级次与标准理论的语言学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7年
7 宋晓红;现代汉语形宾结构多维探究[D];山东大学;2013年
8 常俊之;元江苦聪话参考语法[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9 周丽颖;跟语序有关的几种句法现象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10 周清艳;现代汉语中“V个N/VP”结构与隐性量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冰;现代汉语程度副词“很”的多角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亚明;汉语形容词的情状类型及句法选择[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3 王跟国;句法位置对性质形容词的句法语义特征的制约[D];山西大学;2006年
4 缄西勤;汉日否定词对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5 田祥胜;试论“绝对性质形容词”[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6 黄晓晔;性质形容词作状语的句法现象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7 王慧;基于大规模语料库的汉语双音节性质形容词搭配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8 李书业;现代汉语状位形容词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9 杨稼辉;论汉语中的性质形容词与状态形容词[D];湖南大学;2010年
10 董秀玲;佤语形容词分类及特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3089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eyulunwen/1308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