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俄语论文 >

“信、达、雅”视角下布宁诺贝尔文学奖受奖演说四汉译本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28 16:15

  本文关键词:“信、达、雅”视角下布宁诺贝尔文学奖受奖演说四汉译本对比研究 出处:《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5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信达雅 严复 布宁 诺贝尔文学奖


【摘要】:"信、达、雅"是我国著名翻译家严复提出的翻译标准,一经问世,影响译界近百年。本文按照"信、达、雅"翻译标准对1933年布宁诺贝尔文学奖受奖演说四汉译本进行比较与评析,并总结其中翻译不当的原因,以期能对俄演说词汉译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Abstract]:"Faith, DA and Ya", a standard of translation proposed by Yan Fu, a famous translator in China, has influenced the translation field for nearly a hundred years.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 of "Xindaya" compared with the comments on the 1933 Bunin Nobel prize acceptance speech of four Chinese translations, and summarizes the reasons for improper translation which, in order to have certain reference meanings to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Russian speech.
【作者单位】: 内蒙古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H35;I046
【正文快照】: 一、“信、达、雅”的由来及近十年研究现状1.“信、达、雅”三字翻译标准由来。严复(1854~1921)是我国清末著名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教育家,是中国系统介绍西方学术名著的第一人。他在《天演论》的“译例言”中讲到:“译事三难:信、达、雅。”[1]136简单来说,“信”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谢思田;;“信、达、雅”否定历程追溯之下的中西译理融合轨迹[J];民族翻译;2008年02期

2 黄少政;;“信”的历史积淀与现代转换[J];青海社会科学;2011年06期

3 刘杰辉;;再谈“信、达、雅”[J];文教资料;2008年30期

4 周兆祥;;翻译的准则与目标[J];中国翻译;1986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允;杨家勤;;功能翻译理论与鲁迅翻译思想[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2 徐建龙;翻译中的意义选择[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3 李志英;异化、归化的理据与层面[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4 张杰;;多元系统论视角下的鲁迅异化翻译理论[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5 张阳;龚昭;;论马建忠“善译”之等值观[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6 陈丽;;偶尔露峥嵘——权力话语理论与胡适译《最后一课》[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7 张锦兰,张德让;译语文化与译作的变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8 孙青;;由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引发的哲学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9 宋萍;;译者个性审美差异与翻译风格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10 王璐;;“满足读者需求”功能的张显和抑制——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变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郭亚丽;;翻译与文化的融合[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2 陈道明;;翻译中的“部分功能对等”与“功能相似”[A];福建省首届外事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淑敏;翻译的历史观—《独立宣言》中译本的历时共时比较实证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陆秀英;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中主体间关系的生态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耿强;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杨雪莲;传播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冯军;论外宣翻译中语义与风格的趋同及筛选机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潘震;中国传统情感英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熊德米;基于语言对比的英汉现行法律语言互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薛祖清;晚年周作人与文化复兴之梦[D];复旦大学;2011年

9 武春野;“北京官话”与书面语的近代转变[D];复旦大学;2011年

10 潘红;林译《迦茵小传》:意识形态规约下的修辞重构[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巧蕊;唐诗英译翻译批评现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韩雨苇;东坡词英译赏析—审美移情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石径;口译员视角的归化与异化[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李娟;杨必译《名利场》中“good”一词的具体化译法批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张琦;从顺应论浅析专有名词的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赵亮;从福尔摩斯的翻译看西方叙事技巧在清末民初的移植与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7 张yN;从文化角度看英语习语翻译[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滕学梅;中国近代翻译语体嬗变初论[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陈晓芳;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角度看《简·爱》汉译本中译者主体性和女性身份[D];天津理工大学;2009年

10 熊晓华;汉语谚语的英语翻译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谢思田;;中西译理的相互阐发——严复译理的释意视界[J];法国研究;2006年01期

2 罗选民;解构“信、达、雅”:翻译理论后起的生命——评叶维廉《破〈信、达、雅〉:翻译后起的生命》[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S1期

3 谢思田;;“达”和“雅”解构之下的中西翻译忠实观融合研究[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4 刘耘华;文化视域中的翻译文学研究[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7年02期

5 周兆祥;;翻译的准则与目标[J];中国翻译;1986年03期

6 周笃宝;继承传统译论 建立科学翻译学[J];中国翻译;2000年02期

7 王东风;解构"忠实"——翻译神话的终结[J];中国翻译;2004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龄;章谊;;走近布宁[J];世界文化;2012年10期

2 蒋杰;;布宁其人其诗[J];俄语学习;2012年05期

3 赵晓彬;;悲剧与崇高:布宁小说中的酒神崇拜思想[J];当代外国文学;2013年02期

4 伍宇星;对伊·阿·布宁的《中暑》的语言文学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0年06期

5 程鹿峰;布宁与他的黄昏恋[J];世界文化;2004年06期

6 刘炜;布宁作品的佛教特色浅析[J];铜陵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7 张淑明;布宁的俄罗斯情结[J];世界文化;2005年07期

8 陈辉;布宁与东方哲学——读布宁作品《净身周一》[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9 陈辉;布宁研究新述[J];中国俄语教学;2005年03期

10 万冬梅;夏海波;;布宁爱情观的艺术体现[J];现代教育科学;2006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陈辉;;布宁研究新述[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陈辉;;布宁研究新述[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3 谢齐阳;;布宁文学作品在中国的接受情况[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张平;;布宁——情系俄罗斯文化的旅行者[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三辑)[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陈郑双;布宁与他的《爱情书》[N];中华新闻报;2005年

2 杨明明 李昕;田园里的深情吟唱[N];吉林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叶琳;布宁创作的生态诗学特征[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刘淑梅;布宁创作中的庄园主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琼;布宁小说中的普世性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炜;现实主义艺术的拓展——论布宁小说的创作艺术[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黄秀芳;伊·阿·布宁作品中的怀旧主题[D];河南大学;2007年

4 沈淇春;俄罗斯侨民作家布宁的“思乡情结”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5 程婧;布宁短篇小说的宗教意蕴[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6 杨海涛;布宁创作中的东方思想元素[D];黑龙江大学;2011年

7 白晶;布宁俄国时期小说中的乡村主题[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年

8 陈霞;论伊·阿·布宁的庄园情结[D];苏州大学;2002年

9 彭运潮;布宁短篇小说的现代主义特征[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10 赵真;伊凡·布宁短篇小说集《幽暗的林间小径》主题分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3465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eyulunwen/13465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f5f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