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俄语论文 >

《四川外国语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12-20 22:41

  本文关键词:《水浒传》概念隐喻的俄译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5年

《水浒传》概念隐喻的俄译研究

曹玉姣  

【摘要】:直到现在,隐喻对大多数人来说仍是诗学和修辞学上的表达手段。而现代认知语言学则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隐喻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不仅在语言中,也表现在思维和行为中。概念隐喻是通过跨概念域的映射形成的,映射以体验为基础,概念隐喻是民族文化认知体验的结果。不同民族拥有相同的身体体验,所以存在具有普遍性的隐喻概念。受语言、文化、价值观等的影响,各民族形成的隐喻概念也存在差异性。隐喻研究从修辞学到认知语言学的转向为隐喻的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从认知角度来看,隐喻的翻译过程又是译者的体验认知过程。不同民族相似的文化认知体验是隐喻可译的基础,而认知体验的差异势必会影响隐喻的翻译。同时,隐喻的存在和理解离不开一定的语境,因此语境也是隐喻翻译的影响因素之一。直译和意译是隐喻翻译的常用方法。直译和意译都要求忠实原文的内容,但直译还要求忠于原文的形式,意译只要求通顺传神的译文。直译分为绝对对应和相对对应。因此非常有必要从直译和意译高度对比分析隐喻的翻译实例,以提高隐喻翻译的水准。本文以文学名著《水浒传》俄译本作为研究对象。《水浒传》中蕴藏着丰富的空间隐喻和“人是动物”隐喻。空间隐喻对于人类认知世界具有重要意义。空间概念是人类认识自己和世界时最先获得的基础概念,大多数抽象概念都是通过空间隐喻来表达和理解的。借助文学作品中空间隐喻的翻译实例来研究认知体验差异对隐喻翻译的影响具有现实意义。同时,“人是动物”隐喻是《水浒传》文学语境下诞生的特色隐喻,它的存在对作品的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具有重要意义,是《水浒传》概念隐喻研究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而在概念隐喻理论指导下,归纳整理出《水浒传》中蕴涵的空间隐喻和“人是动物”隐喻,并从直译和意译的角度对比分析原著与俄译本中的空间隐喻和“人是动物”隐喻翻译实例,可以更为深入地认识民族文化认知体验及语境对隐喻翻译的影响。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35;I046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韦孟芬;;文化差异下隐喻的理解和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11年01期

2 王扬;论时间语和空间语及其文化特性[J];山东外语教学;2001年04期

3 宋德生;;认知的体验性对等值翻译的诠释[J];中国翻译;2005年05期

4 郑海凌;文学翻译的本质特征[J];中国翻译;1998年06期

5 李福印;;概念隐喻理论和存在的问题[J];中国外语;2005年04期

6 郑凌燕;;从概念隐喻的视角看《围城》中的情感隐喻翻译[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迪;俄汉人体词汇隐喻的对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2 谭爽;莱考夫概念隐喻专题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凤华;;“歌曲译配”与“歌曲翻译”辨[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2 涂秀青;;论中国英语的运行机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3 朱云贞;张聪义;;科技语篇英译新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魏家海;;同声传译中的信息流失及应变策略[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5 颜小娜;;“认知与隐喻”研究20年综述(1989—2008)[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王卫强;;翻译中社会文化语境制约下的语义偏移[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7 杨玲;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心理距离”审美态度[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S1期

8 李庆明;胡瑛;;对等翻译的新视角:认知性对等——以陕北民歌的英译本为例[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11期

9 陈晶晶;;浅谈多语文本的功能和翻译策略[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7期

10 臧国宝;徐莹;;中国大陆翻译实务现状亟待改善[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小玲;基于语料库的译者文体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黄月华;汉语趋向动词的多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青;基于语料库的《尤利西斯》汉译本译者风格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田小勇;文学翻译模糊取向之数字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郭琳;隐喻与文学批评理论[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卜玉坤;认知视阈下科技英语喻义汉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黄忠廉;小句中枢全译说[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8 肖家燕;《红楼梦》概念隐喻的英译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9 杨全红;钱锺书翻译思想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10 尹蔚;多维视域下的有标选择复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宇红;《俄汉详解大词典》视域下的观念词счастье[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祝元娜;论外宣翻译中的文化障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洪昭;中俄跨文化交际中的时空因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才让东主;论汉藏修辞翻译方法[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5 赵金明;论中国企业简介翻译[D];山东大学;2010年

6 毕颖;从接受理论对比分析《红字》两中译本[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7 马爽;从动态对等角度看同一译者对同一名著重译的必要性[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8 周雯雯;从接受理论谈《简爱》两中译本的比较[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琼玲;气候科技英语翻译中的语序调整[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10 胡晓青;图式理论与口译中古典诗词的翻译[D];中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葛红,李加强;隐喻理论综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侯可怡;;关于英汉人体隐喻化认知异同原因的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3 冯凌宇;;汉语中的人体隐喻与反隐喻[J];北方论丛;2007年04期

4 汪霞;皮亚杰的新生物学世界观与转变课程思想的丰富隐喻[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8期

5 肖蔚;隐喻的认知与思维方式及隐喻理解[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6 甘智敏;;汉语经济新闻中的概念隐喻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7 邓素芬;;从认知隐喻谈英语词汇教学[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年09期

8 叶蜚声;;雷柯夫、菲尔摩教授谈美国语言学问题[J];国外语言学;1982年02期

9 石毓智;《女人,火,危险事物——范畴揭示了思维的什么奥秘》评介[J];国外语言学;1995年02期

10 林书武;《隐喻与象似性》简介[J];国外语言学;1995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肖家燕;《红楼梦》概念隐喻的英译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2 王小潞;汉语隐喻认知的神经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珂;中英情感隐喻对比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白丽芳;Lakoff概念隐喻理论评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关春梅;试从认知角度论隐喻的运作机制[D];吉林大学;2004年

4 李文莉;人体隐喻系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佳祺;《我们依以生活的隐喻》导读[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王秀菊;俄汉语中与“人”有关的隐喻表达形式及其文化认知阐释[D];吉林大学;2007年

7 李竞;“手”词语及其文化内容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7年

8 林荩;基于语料库的“愤怒是热”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9 宋晔;对汉语和英语中“怒”词的对比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10 张庆冰;汉语政治话语中的概念隐喻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屠金莉;苏立昌;;中医概念隐喻及其文化特征研究[J];语文学刊;2009年15期

2 王婷;;概念隐喻在诗歌语篇中的连贯作用[J];青年文学家;2013年27期

3 谷化琳;概念隐喻及其引申[J];大学英语;1989年06期

4 李勇忠,李春华;认知语境与概念隐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年06期

5 陆全;利用概念隐喻提高对词语的理解[J];咸宁师专学报;2001年05期

6 黄祖江;谈汉语表示“愤怒”的概念隐喻[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7 陆全,贾启鸿;利用概念隐喻提高对词语的理解[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8 文旭,叶狂;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J];外语学刊;2003年03期

9 徐梦云;概念隐喻的跨文化动态投射模型初探:以“爱”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10 孔秋梅;隐喻——从修辞格隐喻到概念隐喻[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俊;;简论空间概念隐喻[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陈维真;;跨文化概念隐喻和思维[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3 袁艳;;网络隐喻的认知性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陈雁翎;;从众参与者中的概念隐喻:MOREIS GOOD[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3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5 朱海燕;;Evaluating Temporal Metaphors[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高航;;温度的概念隐喻:汉语语料考察[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谢菁;基于认知语言学的中医病因病机概念隐喻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2 林佑益;基于认知心理语言的五行概念隐喻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3 谷浩荣;基于概念隐喻的中医藏象学说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4 金晶银;汉韩情感概念隐喻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5 丁月华;概念隐喻理解中的美感体验对科学概念理解的作用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嘉;论俄语中的概念隐喻[D];吉林大学;2011年

2 卢庆娇;汉语政治语篇的概念隐喻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3 王佳宁;大众传媒语篇中概念隐喻的组篇功能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4 吕新慧;广告中概念隐喻的认知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5 林娜;概念隐喻在大学非英语专业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D];渤海大学;2015年

6 曹玉姣;《水浒传》概念隐喻的俄译研究[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5年

7 张国权;英文商业广告中的概念隐喻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8 徐婷;Once More to the Lake中概念隐喻认知分析及其汉语译文的认知翻译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9 杨海欧;英语专业学生写作中概念隐喻的语篇连贯功能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10 雷文;概念隐喻视角下T.S.艾略特早期诗歌中的“非个性化”经验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水浒传》概念隐喻的俄译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216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eyulunwen/2216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605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