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中持续表现的认知视角
本文关键词:日语中持续表现的认知视角
更多相关文章: 认知语言学理论 日语语言 认知视角 瞬间动词 状态动词 持续动词 研究成果 认知活动 动作 语义
【摘要】:正认知语言学是以我们对世界的经验和感知并将其概念化的方法作为基础来研究语言,探求语言与人类认知活动的关系,从而深入解释语言现象产生和存在的理由。它自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和欧洲兴起,已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有影响的语言学学科。
【作者单位】: 长春理工大学外语学院;
【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理论 日语语言 认知视角 瞬间动词 状态动词 持续动词 研究成果 认知活动 动作 语义
【基金】: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吉教科文合字2007第303号)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H36
【正文快照】: 认知语言学是以我们对世界的经验和感知并将其概念化的方法作为基础来研究语言,探求语言与人类认知活动的关系,从而深入解释语言现象产生和存在的理由。它自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和欧洲兴起,已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有影响的语言学学科。近年来,我国日语教学规模不断扩大,日语语言和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河宁;;组织意象图式中的组织传播隐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2 张志宏;董粤章;;习语演进的认知诠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3 王扬;语用预设的特征及其认知阐释[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4 任风雷;;隐喻意识,隐喻能力和二语习得[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5 宋然然;;语用层面的象似性考察[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6 徐志敏;图式理论在语篇阅读中的作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7 朱宁;陈洁;;“Head”语义扩展分析及其对教学的启示[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3期
8 邓莉;隐喻对语义变化的阐释[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9 李丽君;基于人体外部器官的英汉情感习语比较[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3期
10 王霜梅;汉语定中短语转喻探微[J];北方论丛;200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宛新政;;“ V就V在P”格式的语义结构和语用功能[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2 胡惮;李春玲;;概念变体及其属性的描写[A];中国计算技术与语言问题研究——第七届中文信息处理国际会议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默凡;现代汉语工具范畴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樊中元;现代汉语一名多量现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刘佐艳;语义的模糊性与民族文化[D];黑龙江大学;2003年
4 潘世松;不同年龄段语用主体语体特征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5 潘文;现代汉语存现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6 梁晓波;致使词汇与结构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陈家旭;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刘春玲;弱智儿童语义加工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魏在江;英汉语篇连贯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解海江;汉语编码度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向花;时间在英汉词汇中的隐喻表征[D];浙江大学;2002年
2 师璐;从认知角度看空间隐喻[D];河南大学;2002年
3 聂新艳;句法象似性及其在文学中的文体效果[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4 周江源;言语理解的认知分析[D];安徽师范大学;2002年
5 于秋;谚语理解综观[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张一宁;模糊及其语用功能[D];长春理工大学;2002年
7 张葳;转义及形象性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8 严先慧;关联与言语幽默理解[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9 明宏;从认知角度对空间方位词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2年
10 黄泽火;语法隐喻[D];江西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小婕;陈斯妮;;认知语言学视野下的方位介词over隐喻映射机制研究[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4期
2 张妤;;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上的英语专业听力教学[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3 宋金梅;;以就业为导向的日语复合型人才培养实践探索[J];高教论坛;2011年08期
4 杨杰兰;;日语委婉的表现方式及产生的根源[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年03期
5 马晓菲;;温感形容词的中日认知对比分析——以“あたたかい”和“暖”为例[J];考试周刊;2011年51期
6 关勇;;独立学院商务日语课程教学的实践性与深探[J];科技信息;2011年20期
7 张国华;刘春波;;日语礼貌用语的语用功能定位之思考[J];作家;2011年14期
8 宫玉辉;;浅谈大学生日语会话能力的培养[J];经营管理者;2011年15期
9 佟姗;;论日语教学的文化导入[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0 邓滢;;俄语体与持续时间结构组合规律的认知语义阐释[J];外语学刊;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全京姬;;日语语言教学与文化背景[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2 吴敏玲;;くゐ·いく’‘~てくゐ·ていく’表动作空间范畴移动语言形式的日语语言特点——和汉语“来、去”、“~来、~去”比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赵平;;关于日语语言学教育——结合音像资料的教学尝试[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4 王升远;周庆玲;;中国日语教育史视阈中的张我军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林娟娟;;试论建构日本文化语言学的必要性——提倡建构新学科研究体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金玉顺;;浅谈日语语句的表达特色[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7 罗琳;;日本文化语言学动态考察及反思[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郭印;汉英致使交替现象的认知功能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2 李红梅;韩国语范围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曾永红;中国大学生英语运动事件表达习得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小波;从日语语言看日本文化的特性——“原态精神”[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蔡莹;关于日语接词“~的”的形成的历时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3 任成玉;日·中·韩·英四力国语(?)「犬」族语の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4 吴周阳;日语第二人称代词及成因探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王亚峰;日语问答系统的会话分析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6 董世英;据配价理论分析日语双价形容动词[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7 王莉;}P果相の「ラレテアル」文の特_搐去ⅴ攻讠萰_能[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
8 陈林;中日现代语における食R諍^の对照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9 向晓;旅游英语特征研究的认知语言学视角[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10 金鑫;[D];延边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0233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1023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