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日语论文 >

《伊豆的舞女》中的比喻与中文译本的对照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8 18:14

  本文关键词:《伊豆的舞女》中的比喻与中文译本的对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伊豆的舞女》 比喻表达 语言 文化 翻译


【摘要】:语言来源于文化,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从语言可以看到文化的内涵。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共同体成员用于社会交际的符号体系。日语作为日本民族的语言,它是与日本历史、日本社会和日本文化融为一体的,它反映了日本人的精神构造。日语里面有被动用法、使役用法等特殊的语言表达,这些语言表达体现了日语的特殊性。 中国和日本虽然是一衣带水的邻国,但是两个国家的语言不同,文化也不同。自古以来日本一直深受汉语和汉文化影响,但是如今两个国家在语言和文化上相同之处甚少,不同之处颇多。 例如,在汉语和日语中写法相同的“比喻”一词,它在汉语里的含义和在日语里的含义虽然也相同,但是关于比喻的表达,汉语和日语多多少少都有一些不同。这在中日文学翻译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改革开放以后,川端康成的很多文学作品被翻译成了中文,并且深受中国读者喜欢。正如川端康成获诺贝尔奖的理由所描述的那样,“川端康成以敏锐的感受力和高超的叙事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精神实质。”川端康成以独特的文笔表现出了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和日本的传统文化。在我国,《伊豆的舞女》被当做日本文学的代表,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在这部小说里有大量的比喻,这些比喻凝聚了川端康成细腻敏锐的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这些比喻涉及自然景物、人物形象和人物心理三个方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观与“和”的观念,在这些比喻中体现了出来。比喻表达作为语言的一部分,它同时也反映了文化的一个侧面。 在中国,《伊豆的舞女》有五个中文译本,分别是韩侍桁、叶渭渠、高慧芹、李德纯、林少华五人翻译的译本。本文暂且不评价谁的译本翻译得好,仅围绕这五个人是如何翻译日语原文里的比喻来做一个比较。首先,将日语原文中的比喻分为自然景物描写、人物形象描写和人物心理描写三类,然后对每一类的比喻原文进行了分析,归纳出了它们各自的特点。其次,对原文的比喻和五个译本的比喻进行了比较。译本里面既有直译出来的比喻,也有省略掉原文比喻的意译,,还有加上汉语比喻的意译。对于《伊豆的舞女》的比喻表达,日语原文和中文译本之间存在着差异。最后,关于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本文从中日语言的特点、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以及翻译的制约性这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伊豆的舞女》中的比喻与中文译本的对照研究,这一研究表明:日本文学的中文翻译深受“中日语言差异”、“中日文化差异”以及“翻译的制约性”这三个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伊豆的舞女》 比喻表达 语言 文化 翻译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36
【目录】:
  • 摘要3-5
  • 要旨5-9
  • はじめに9-10
  • 第一章 先行研究10-15
  • 1 日本における先行研究10-13
  • 2 中国における先行研究13-15
  • 3 まとめとUO楲提起15
  • 第二章 比U─味

    本文编号:10563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10563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2da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