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视角的省略研究新探索——以日、汉语为中心
本文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视角的省略研究新探索——以日、汉语为中心
【摘要】:本文针对前人省略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原型理论、概念与形式的映射关系作为理论指导,结合日、汉语实例,对省略的实质、判定以及认知特点提出了新观点:(1)"省略"意识缘起于原型认识和格式塔式思维;只有在恢复话语的"最小语义完型"时需要召回的信息,才是真正的"省略成分"。(2)省略具有主观性和模糊性。(3)认知主体的主观化调节导致一个"最小语义完型"可能出现多种省略变体。
【作者单位】: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欧亚系;
【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 省略 日、汉语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认知语言学角度的日汉语省略对比研究”(项目编号:11CYY062)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36;H13
【正文快照】: 1.引言省略———话语成分从有形化为无形———既是形式方面的问题;更是意义方面的问题;既是一种思维的方式,又是思维的产物,这使得对省略现象的思考和解释注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首先考察省略研究的现状,分析省略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以概念化的方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媛;原型范畴理论的演变与发展及其启示[J];孝感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2 易明珍;隐喻的认知与文化[J];柳州师专学报;2005年04期
3 刘国辉;;拓扑心理学与认知语言学的隐含关联性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4 朱晓军;;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汉语个体量词搭配——以“条”为例[J];语言与翻译;2006年04期
5 赵海亮;;《汉语大字典》“女”族词的文化内涵与认知[J];中国水运(学术版);2006年10期
6 江晓红;;语用研究的认知语言学视角[J];中国外语;2006年06期
7 周莉华;;认知语言学框架下的隐喻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8 胡佳;;关于隐喻翻译的探讨[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02期
9 张海会;;认知视野下的方位性隐喻“上、下”及其文化隐涵[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10 孙志农;仇旭;;当代隐喻研究的两种路径[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英;;浅谈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与翻译能力培养[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10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2 ;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日程安排[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分组讨论[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陈维振;吴世雄;;有关范畴本质和语义模糊性的再认识[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姜志芳;;从一词多义现象看认知语言学对意义的构建[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魏在江;;语篇转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王寅;;汉语“动名构造”与英语“VN构造”的对比——一项基于语料库“吃-名/eat-N构造”的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韩玉华;;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浅析香港人普通话中的词汇偏误问题[A];第三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邱玲俊;;从认知学及哲学角度看隐喻思维[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庄丽媚;;当代语言哲学的隐喻研究及其意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晶 山西财经大学;我所理解的认知语言学[N];山西经济日报;2010年
2 吴明华;认知语言学在中国[N];中华读书报;2005年
3 张茧;语言学家来湘论道[N];湖南日报;2007年
4 赵世开;语言学研究在中国:回顾和展望[N];中华读书报;2003年
5 张青;基于汉字的汉语信息语法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8年
6 ;句法语文学科召开工作研讨会[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7 储泽祥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储泽祥:追求理论方法创新是核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8 黄忠廉 焦鹏帅 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翻译科学研究所;四川大学外语学院;建构翻译地理学新学科体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9 江晓红 肇庆学院外国语学院;多元与融合:语用研究的认知视角[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10 天津大学文法学院 李淑清;隐喻的修辞和认知功能分析[N];山西党校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日光;省略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与翻译教学[D];西南大学;2010年
2 段芸;言语行为语力的认知语言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李晓文;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研究Dao(道/Way)的多义性及其拓展的语义概念形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4 王薇;名词动用的认知修辞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5 谢菁;基于认知语言学的中医病因病机概念隐喻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6 刘宇红;认知语言学视野中的指称解读:限定名词词组的外指与前指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魏在江;英汉语篇连贯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蔡言胜;《世说新语》方位词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9 张磊;汉英视觉动词语法化的认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10 王松鹤;隐喻的多维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勤玲;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看英汉语言中爱情隐喻概念系统的对比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刘云秋;从话语分析理论视角透视广告文体[D];黑龙江大学;2005年
3 江加宏;通感隐喻的认知研究[D];安徽大学;2005年
4 何俊平;译者的心路历程[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5 杜玲莉;英汉语篇照应词的认知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6 高晓荣;从认知角度看人体隐喻[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吕芳;庄子《逍遥游》的博喻分析[D];苏州大学;2006年
8 陈宇霞;论汉语方言词语中的性别标记[D];湘潭大学;2006年
9 容晨朴;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汉英称谓语的差异[D];天津大学;2005年
10 靖安典;从认知角度看韩礼德的语法隐喻[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0752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107525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