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汉自动词被动句对比分析
本文关键词:日汉自动词被动句对比分析
【摘要】:无论在汉语中还是在日语中,由自动词充当谓语的被动句都是被动句在语用上的扩展,但二者在结构、语义和语用上都存在明显差异。汉语的自动词被动句,其实是用"被"字引进引发谓语动词所表状态或变化的原因的,主语是该状态或变化的主体。日语的自动词被动句,是用来表示主语因谓语动词所表动作行为等的发生,间接地遭受麻烦或不利的,主语是间接受事。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 自动词被动句 语用扩展 对译语料库
【基金】: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11CWXJ14)
【分类号】:H36
【正文快照】: 一、引言所谓被动句,即以受事为主题(主语)对事件进行叙述的句式,在句法上是通过受事的升格与施事的降格这样的机制实现的,如下:因而,理论上被动句的谓语动词应为他动词,谓语动词与主语应具有支配关系,这在日汉双语中是一样的。马建忠指出:“外动字之行,有施有受。受者居宾次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四贵;;《马氏文通》的介词理论及其发展[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2 胡德明;;从反问句生成机制看“不是”的性质和语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3 高华;;汉语里的“话题问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蒋庆荣;;汉语和日语条件句的对比[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5 王婷婷;;试论句尾“了”的使用条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6 于琳琳;;爱V不V句式的句法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7 陈敏;;现代汉语助词“着、了、过”的演变——兼从“着、了、过”的历史演变看“形容词+动态助词”现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8 张明友;;“已经”语法意义新探——对外汉语教学中引发的思考与探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6期
9 王琳;;方位词研究综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6期
10 李美妍;;先秦汉语特指式反问句[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影;付莉;;韩国中小学生“是”的错序偏误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2 鲁晓琨;;助动词“会”和“能”的隐喻对比[A];对外汉语研究的跨学科探索——汉语学习与认知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邢红兵;张旺熹;;现代汉语语法项目的标注及统计研究[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4 张建强;;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疑问句使用情况调查[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李劲荣;;内涵、外延与汉语修饰成分的标记隐现[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6 周小兵;何黎金英;杨氏金芝;;越南留学生学习汉语难点分析[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7 杨德峰;;以朝鲜语为母语的学生趋向补语的习得顺序——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研究[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8 鲁晓琨;;助动词“会”的语义探索及与“能”的对比[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9 蔡建丰;;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疑问句系统考察[A];第九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选[C];2008年
10 周丽娟;张坤丽;袁应成;昝红英;;基于规则的现代汉语连词用法自动识别研究[A];第五届全国青年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莉娜;翻译中句子结构转换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王利众;俄汉科学语言句法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5 王道英;“这”、“那”的指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6 樊中元;现代汉语一名多量现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潘文;现代汉语存现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李善熙;汉语“主观量”的表达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9 尚新;语法体的内部对立与中立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蒋华;现代汉语“这/那”类指示代词的多维度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淼;最简方案下附加语的移动合并及其位置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敏;“难不成”的衍生过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顾倩;现代汉语否定副词“不”“没(没有)”“别”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玉婷;汉语会话他启自修型修正的互动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林琳;“代词+(的)+名词”结构中“的”字隐现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崔显丽;《清平山堂话本》连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戴佳;现代汉语特殊结构“V+得+发+X”[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孙艳;汉语“A+过+O”结构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谢亮亮;俄语原因意义的表达及与汉语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孙淑营;《列子》介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国华;王立欣;梁茂成;刘树杰;许家金;;英汉/汉英对译语料库对应词检索器[J];外语电化教学;2006年06期
2 张晓帆;;日语被动句汉译时的不对应现象[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0年06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本文编号:10807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1080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