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级中国日语学习者指示词非现场指示的习得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高级中国日语学习者指示词非现场指示的习得研究
【摘要】:指示表达,是指将谈话中登场的对象通过语言表达进行指示,是一种把谈话按照某一主题联系在一起的语言表达的手段,通过合理正确使用指示词,可以让听话者和阅读者不产生误解从而准确传达说话者或写作者的意图。日语的指示词中,指示对象在谈话现场出现的现场指示用法在学习初级阶段就已经被提及,但是指示对象存在于记忆中或者文章中的非现场指示的用法的误用,在日语达到高级水平的学习者身上依然被发现,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而且,研究普遍认为在日本学习的学习者一定比在国内学习日语的同学要容易习得指示词,结果是否真是如此?在先行研究中,以中国日语学习者为对象,讨论学习环境对指示词非现场指示是否有影响的研究除孙(2005,2008)之外几乎没有,而且这两份研究的对象是台湾的日语学习者,但是台湾学习者虽然母语为汉语,但由于历史和社会原因对于日语的习得,笔者还是认为与中国大陆学生不能等同视之。此外,这两份研究调查的内容以口语中的指示词为主,本研究试图运用谈话理论的视点,将口语和书面语皆作为考察内容,以期更加全面的进行调查。 本论文以二语环境(JSL)和外语环境(JFL)对日语指示词“ご·そ·あ”非现场指示的习得是否有影响为目的,以至今对此类研究没有涉及到的中国大陆中高级日语学习者为对象,进行了三项选择性问卷调查,对于调查结果,进行了后续的日语教科书调查和后续采访调查,以期能明确调查结果出现的原因。 根据调查,分别从不同日语水平来看学习环境对于非现场指示习得的影响,在高级的比较中,除了外语学习者(JFL)在“共通体验的ア”和“说话者一味回想情况下的ア”两种用法中明显比二语学习者(JSL)有进步外,其他用法没有差异,在中级的比较中,除了外语学习者(JFL)在“代行指示的ソ”和“共通体验的ア”两种用法中明显比二语学习者(JSL)有进步外,其它用法没有差异,由此可知:在日语水平中高级阶段,学习环境对于非现场指示几乎没有影响;从不同学习环境来探讨中级到高级是否有进步,在二语环境(JSL)下,除了“指示对象和指示词远离情况下的コ”、“代行指示的ソ”、“自言自语时的ア”、“想不起来情况下的ア”这四种用法从中级到高级有明显进步,其他用法不显著。在外语环境(JFL)下,除了“指定指示的ソ”、“自言自语时的ア”、“说话者一味回想情况下的ア”这三种用法有明显进步,其他用法不显著,由此可知:在不同学习环境下,非现场指示的进步并不明显,可以说学习环境对于它的习得的影响很小。究其原因,分别从课堂及其教科书的指导,是否有否定性的反馈,学习动机,学习者对于指示词的态度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最后,关于中国日语学习者对于指示词非现场指示的习得,笔者认为,应该在初级阶段导入现场指示的情况下,在中高级阶段需要体系性地提出非现场指示的用法,教师在教授非现场指示的用法时,应该改进教学法,运用各种手段使学习者对指示词有一个由外到内的认知过程。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3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春;;关于日中两国大学日语教育的比较研究——从熊本县立大学和玉林师范学院的课程设计中考察新型日语教育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1年18期
2 刘建男;刘凤荣;;浅析日语教育[J];科教文汇(上半月);2007年02期
3 郝夜静;;由中日文化差异看异文化理解在日语教育中的必要性[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4 于泳;;对日语语言教学中文学应用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9年31期
5 彭艳;;词汇学与日语教学[J];网络财富;2009年17期
6 王星;;日本电影在日本文化教学中的应用[J];电影文学;2010年15期
7 张莉;;谈中国日语教育中拟声词、拟态词的指导[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8 谭睿;;形式名词「トコロ」的接续用法研究[J];铜陵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9 郑悦;“纪合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20周年,展望21世纪中国日语教育国际研讨会”在大连外国语学院举行[J];日语知识;1999年03期
10 吕敏;;日伪统治期间的南京市日语教育[J];钟山风雨;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晏尚元;;指示词THAT的语法化研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王升远;周庆玲;;中国日语教育史视阈中的张我军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杨佳玉;蔡蕾;王冰娇;解焱陆;;汉语学习者两类发音参数分布比较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2011年
4 孙玉洁;;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A];第三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4年
5 邓丹;;美国学习者汉语复合元音的偏误分析[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6 王士花;;华北沦陷区教育概述[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3年卷[C];2003年
7 王静;;大学日语专业精读教材词汇研究——关于《新编日语》(1-4册)[A];首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尹学义;;由一枝独秀到百花争妍——新中国的日汉双语辞书出版事业[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9 张蘅;程晓堂;;英语学位论文中转引使用情况的对比研究[A];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的中国视角——第四届中国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王斌;马志成;;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实现[A];第二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姜乃强;赴日留学与日语教育呈现新动向[N];中国教育报;2010年
2 张帆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文化软实力解读之日语国际推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记者宋晖;高端学术会议提升中国日语教育水平[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于洪全;我市中小学日语教育呈健康推进态势[N];大连日报;2008年
5 夏文杰;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N];中国教师报;2004年
6 项国雄 王佑美;交互媒体与交互模式[N];计算机世界;2001年
7 周炎根 储争流;如何培养一个高效学习者[N];中国教育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钟伟;四大应用变革策动e-Learning2.0[N];中国教育报;2006年
9 兴化市陈堡镇初级中学 马永成;如何激发初中生历史学习的兴趣?[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8年
10 记者 沈祖芸;“随身大学”培养数万“当班人”[N];中国教育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颖;现代日语指示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2 王远杰;定语标记“的”的隐现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3 陆军;中国学习者英语型式构成特征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4 严华;中国英语专业学习者形容词型式评价取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5 王丹;现代日语可能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洪薇;中国学生英语语调格局实验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7 兰晓霞;中国学习者韩国语“请求—拒绝”对话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8 符存;中国学习者英语方位构式习得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9 裴新宁;面向学习者的化学教学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吕林海;数学理解性学习与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敏;中高级中国日语学习者指示词非现场指示的习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2 石荷花;关于日语学习者“体”使用的考察[D];重庆大学;2011年
3 王芳;关于日语学习者的“こと”和“の”习得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4 梁艳;关于中国日语学习者道歉用语的习得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R塳i庭;日本姙娗妐におけるフィラ0藭ⅳ工胙芯縖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6 R塳i庭;日本姙娗妐におけるフィラ0藭ⅳ工胙芯縖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7 王琪;关于日语邀请表达方式的使用状况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8 笈川幸司;关于日语发音指导的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3年
9 李慧;日语专业大学生邮件中的拒绝特征及日本人的评价[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徐琳;从认知角度看汉语“上”和日语“上”的异同点[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11530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1153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