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日语论文 >

试析日语中的双关语

发布时间:2017-11-07 22:20

  本文关键词:试析日语中的双关语


  更多相关文章: 日语 双关语 功能 语言基础 日本文化


【摘要】:日语双关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可以追溯到日本的平安时代。自古至今,,双关语广泛应用于和歌等文学作品中,并出现在日常交际用语、相声、广告等日本人生活的多个方面。而且,双关语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对于学习日语的外国人来说,很难准确把握日语双关语的意义及其使用。因为双关语不仅仅和语言本身有关,而且其意义和蕴含在语言深处的文化背景有密切联系。因此,对于日语双关语的研究不但有助于提高日语双关语的理解以及实际运用水平,而且对于理解日本人的文化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主要从文化语言学、语用学和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基于双关语在日本人的生活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以及它产生的语言基础和文化原因这一问题,对日语中的双关语进行了考察。 本论文首先考察了日语双关语的定义和历史演变过程。日语双关语是利用词的同音异义使一个词具有双重或多重意义的修辞方法。关于双关语的历史演变,双关语的使用可以追溯到日本的平安时代,自古至今,从作为和歌的修辞手段到现代在广告等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它经历了准备期、顶峰期、衰退期,最后达到了在日常生活中多个方面的应用。 其次,立足于日本人生活中多个方面的双关语表达,分析了双关语的功能。日语中双关语的功能很多,其中较为典型的可以分为以下七种:(1)双关语的礼貌功能;(2)双关语的幽默功能;(3)讽刺和双关语;(4)双关语和趋吉避害;(5)双关语对语言的美化;(6)用于记忆强化的双关语;(7)双关语和商业宣传。具体来说,双关语可以使日本人和别人进行交流时,掩盖那些可能给对方带来刺激或伤害的意思表达,保住别人的面子,有利于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交流中适当的加入双关语可以使会话更具幽默感,缓和交流气氛,保证交流的顺利进行;通过双关语来表达讽刺,既表达了自己的意思,又避免了和对方发生矛盾;“说凶即凶”“说祸即祸”,语言可以给人带来幸福,同样也可以带来灾祸,在这种将语言看作是具有魔力的思想意识的影响下,运用双关语能够寄托人们趋吉避凶、趋利避害的心理,从中获得安慰和满足;作为修辞方法,双关语在文学作品中,特别是在和歌中的应用,使文脉具有二重意义。文脉曲折多样,富于变化;记忆事物时,巧妙的利用双关语,可以使记忆更加容易,而且记忆效果更好;在商业宣传中运用双关语,不仅可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而且容易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从而达到宣传效果。 最后,基于以上对日语中双关语定义、历史演变及功能的分析,从日语语音特点和日本文化两方面考察了双关语产生的原因。日语语音上的特点主要从日语中同音异义词多、双关语和日语的语境、听话者的反应三方面来考察,其中从听话者的反应来看,分为有意识的双关语表达和无意识的双关语表达;日本文化对双关语的影响,主要从日本的民族心理、独特的社会生活以及“和”文化的影响三方面来探讨。其中日本的民族心理与日语双关语的产生及运用的分析中,主要论述了语言崇拜、心理基础中的记忆和联想、含蓄美的美意识对日语双关语的深刻影响。同时,在双关语中也能够看到日本稻作生活和同质社会的影响。不直接表达想要表达的意思,而是通过双关语来间接的表达以维持和睦的人际关系,最后从日本的和文化的角度分析了双关语产生的原因。 如上所述,本论文主要是在日本人生活中多个方面的日语双关语的表达的基础上,考察了双关语的功能,分别从语言和文化两方面探讨了日语双关语产生的原因,从而使日语学习者更好了解和掌握日语双关语的实际运用。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3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孙守峰;;日语网络语言的构词特点[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2 刘晓松;日本禁忌习俗浅析[J];日本研究;1997年02期

3 刘德有;;“ォィルショック”与“老いるショック”——谈日本“■じり诗文”[J];日语学习与研究;1981年03期

4 刘德有;;俏皮话趣谈(二)[J];日语学习与研究;1982年02期

5 景文学;;谈谈日本人的忌讳[J];日语学习与研究;1982年02期

6 马心丹,李梨;日语谚语的探析[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2年03期

7 刘树仁;;双关语与日本古代的俳谐[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6年02期

8 高晓华;;日语谐音现象种种[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0年05期

9 杨仕章;论谐音及其功能[J];中国俄语教学;1998年03期



本文编号:11543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11543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c3d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