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与语篇分析——关于表示并列意义的「テモ文」
本文关键词:语义与语篇分析——关于表示并列意义的「テモ文」
更多相关文章: 「テモ文」 语义解释 语篇分析 并列条件 显现与隐现
【摘要】: 本文从语篇分析的角度出发,以文章段落中的接续助词「ても」为主要考察对象,进行了具体深入的探讨。由于以往的相关研究只限于句子层面,因而对本文考察的对象难以做出客观、确切的解释。本文经过分析后指出,在表示并列意义的「テモ文」中存在“显现”和“隐现”两种现象,而后者尚未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的观点对以往的结论做了完善和补充。
【作者单位】: 大连外国语学院日本语学院 大连外国语学院日本语学院
【分类号】:H36
【正文快照】: ~~语义与语篇分析——关于表示并列意义的「テモ文」@俞晓明$大连外国语学院日本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02 @张建华$大连外国语学院日本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02「テモ文」;;语义解释;;语篇分析;;并列条件;;显现与隐现 本文从语篇分析的角度出发,以文章段落中的接续助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俞晓明;关于‘(?)义文’的再思考(一)——从‘“言语生活”が尫えない’的问卷调查谈起[J];日语知识;2004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亓华;日本留学生汉语语段表达中母语“た”的特殊迁移现象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2 张继文;文化意识培养与日语教学——以日语敬语、暧昧表现为例[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3 吴红芳;翻译单位之理想中庸[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4 陈倩;句组研究的历史与现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5 陈倩,陈洁;句组的层级结构浅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6 郑贵友;汉语篇章分析的兴起与发展[J];汉语学习;2005年05期
7 邢欣;白水振;;语篇衔接语的关联功能及语法化——以部分感观动词语法化构成的衔接语为例[J];汉语学习;2008年03期
8 范晓;;关于句子的功能[J];汉语学习;2009年05期
9 刘蓓然;;《说苑》假设句群的类型及其修辞功能[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10 吕光远;关于“ふと”“ぅつかリ”“つぃ”“思ゎず”在词义及翻译上的异同[J];吉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池毓焕;李颖;;面向汉英机器翻译的大句范式初探[A];中国计算机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7-2009)[C];2009年
2 钟茂生;;基于词语形式标记的句际语义关系自动识别方法[A];第五届全国信息检索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小鹏;汉语副词连接功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2 金智妍;现代汉语句末语气词意义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权娥麟;汉魏晋南北朝寓言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4 金莉娜;韩(朝)汉语篇结构标记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5 聂仁发;现代汉语语篇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吴长安;“还”和“更”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马国彦;篇章的组块:标记与管界[D];复旦大学;2010年
8 黎洪;汉语偏正复句句序变异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9 于长浩;俄汉语句际关系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10 邱崇;《周易》语篇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迎霞;现代汉语篇章中的推论连接成分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2 孟丹;高等HSK作文中复句使用研究及教学对策[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3 陶灵;中学语文修辞教学探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许永伟;义教阶段课文中语段构成及教学研究[D];宁波大学;2010年
5 陈俊伊;“是的”的语用分析[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6 方姗姗;《孙膑兵法》文学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霍静宇;日本学生初级汉语叙述体语篇衔接手段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8 刘建霞;韩国留学生叙事语篇中名词性词语省略的偏误分析[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9 于弟;英汉叙述语篇组织模式对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李敏;旅游景点简介翻译的信息重组对比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国文;;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中的整合[J];中国外语;2009年01期
2 周红云;;衔接在功能语篇分析中的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年10期
3 刘曼;语篇分析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运用[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4 陈蕾;;语篇分析在诗歌翻译批评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08年12期
5 曾永;;语篇分析对提高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启示[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年07期
6 孙纪燕;;文化语境制约下的语篇分析[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S1期
7 杨方;;试析语篇分析与听力理解[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8 王欣;丁杰;;浅析语篇分析在TEM8阅读理解中的应用[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8年06期
9 卢春梅;;功能语法中的衔接理论在语篇分析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11期
10 王英美;雷卿;;概念隐喻与语篇连贯[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彦;;语篇分析在英语阅读中的应用[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陈华;;从主位结构角度对比分析英语语篇[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郑静;;语篇分析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陈玉泉;陈宣;陆汝占;;内涵时态逻辑的语义解释系统[A];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全国第六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5 王蕾;;评价理论在汉语立法语篇分析中的应用——以《妇女权益保障法》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6 陆汝占;靳光瑾;;“是”的内涵逻辑语义解释[A];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全国第六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7 李燕玉;;高年级法语精读课上语篇能力的培养探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罗巍;;浅论语篇分析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9 李清清;;语篇分析隋景喜剧《武林外传》中的幽默[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黄宁夏;;公证书语篇分析与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辛斌;“批评话语分析”是否失去发展意义[N];社会科学报;2008年
2 清华大学法学院讲师、法学博士 程 啸;刑法解释方法及位阶关系[N];人民法院报;2005年
3 ;开天辟地第一回[N];计算机世界;2002年
4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曲新久;刑法严格解释的路径[N];人民法院报;2005年
5 ;CYC面面观[N];计算机世界;2002年
6 廖万里;如何认定强奸案中的轮奸情节[N];人民法院报;2005年
7 刘书星;账户冻结中协助执行人的责任要件探析[N];人民法院报;2004年
8 张志坤;也说“教育”与“教养”[N];学习时报;2007年
9 张杰 马广惠 辛斌 吕俊;跨入新世纪门槛的西方文学与语言学[N];文艺报;2004年
10 曾遗荣;开放春潮滚滚来[N];湖北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常红;汉语论辩体语篇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李晓康;态度意义构建世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3 张玮;隐喻视角下的语篇连贯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4 赵京雷;汉语动词名物化复合结构的语义解释[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5 鞠玉梅;英语语篇分析的伯克新修辞模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6 董育宁;新闻评论语篇的语言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7 王广成;汉语无定名词短语的语义特征:指称和量化[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8 严轶伦;基于知识解析体系的语篇综合分析模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9 廖艳君;新闻报道的语言学研究:消息语篇的衔接和连贯[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秦俊红;对中篇小说《饥饿》中女性主义特征的及物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友香;系统功能视角的旅游语篇英汉对比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2 高清凤;将语篇分析引入高中英语课文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林青;语篇分析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4 郑媛;房地产广告的语篇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5 郭彩凤;衔接理论与阅读理解[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6 田菊;英文景点介绍的语篇分析[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7 梁彩霞;语篇分析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孙珊;美国总统演讲的语篇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许秀云;功能语篇分析及其对翻译实践的启示[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王治;话语“空环”的认知语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1589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1158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