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义动词“切る”的词义范畴体系与习得
本文关键词:多义动词“切る”的词义范畴体系与习得
【摘要】:当前日语学习者在学习日语多义词时几乎还是靠使用词典。但是字典中的多义词解释都为单纯的用法罗列,对于学习者来说如果不理解各用法间的关联,就很难系统的掌握多义词的各用法。另外,学习者的母语潜意识对于第二语言习得的各个方面都有影响。由此可以推测,与学习者母语中相对应词语间存在差异的多义词对学习者来说更难习得。因此,在教授多义词的过程中,掌握该词语的词义范畴体系和学习者对该词语的习得状况是不可或缺的。 本文为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引用认知语言学的一个方法——词义扩展模型,来分析“切る”的图式和原型,通过进一步地分析各用法和原型以及各用法间的关系,来明确“切る”的词义范畴体系。“切る”的图式是将连续的事物分离开来。原型是使用刃具等工具将连续的事物分开。周边词义都是通过隐喻和换喻从原型扩展得来的。其次又采用概念形成理论,从词语的概念形成的三个认知过程(“典型化”“一般化”“差异化”)针对“切る”的习得状况进行了两个问卷调查。一是通过句子产出测试来考察学习者所掌握的“切る”的原型是什么,二是通过判断正误测试来考察学习者对周边用法的掌握和能否区分使用“切る”和其近义词(割る)。其结果是学习者所掌握的“切る”的原型和母语者基本一致,但是也存在差别。学习者的习得停留在原型阶段,没有掌握周边用法。对与近义词“割る”的区分掌握的也不是很好。然后从汉语的转移和教科书的影响两个方面对以上结果进行了考察。得出的结论是学习者的习得受到了母语的影响,并且,教科书也是影响习得的因素之一。最后,基于考察结论,为今后的词汇教学特别是多义词教学方面提出一己之见。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H3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芳杰,冯雪梅;语义结构与歧义分解[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年06期
2 李娓;诗、《易》同趣——多义与超越[J];西安联合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3 蒋澄生;试论英语中的歧义、模糊与多义[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4 陈启程;张洪敏;;舞蹈世家(小话剧)[J];剧作家;2007年02期
5 刁会秋;;从传统训诂学的角度看歧义现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1期
6 ;一词多意[J];文学与人生;2006年10期
7 刘振宇;;英语一词多义和汉语的一意多译[J];英语知识;2009年05期
8 何蔚;;浅谈现代汉语歧义现象[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1年07期
9 白世俊;论英语情态助动词意义假说及其单义回归[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11期
10 马惠玲;“老”语义探微[J];殷都学刊;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朱海峰;;水墨诗词——从中国诗的“模糊”特征看古典诗词的鉴赏[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2 黄伟红;;类典型论,范畴化和词义扩展[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汪堂家;多义的“创伤”[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周继圣 中国海洋大学中文系教授;委婉的修辞 多义的“寻找”[N];中国电影报;2009年
3 汪来超;从事家务劳动较多 离婚时可否要求补偿[N];法制日报;2001年
4 王洋;从事家务劳动较多离婚时可否要求补偿[N];山西经济日报;2001年
5 河北大学中文系 刘玉凯;朱自清的姓、名、号[N];中华读书报;2001年
6 王迅;让后人的想象更复杂多义[N];文艺报;2010年
7 ;什么是专利和专利权[N];山西科技报;2001年
8 河北功成律师事务所 王会新;从事家务劳动较多离婚时能要求补偿吗?[N];河北经济日报;2002年
9 陶鑫良 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山寨”的流行及其模仿之质辩(上)[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9年
10 李利宏;固本与求新[N];中国文化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利贞;现代汉语情态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2 张洪芹;动态词义识解论[D];河南大学;2007年
3 赵红梅;汉语方言词汇语义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4 黄月华;汉语趋向动词的多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陈晦;英汉植物词语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6 段颖玲;《十二楼》的动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7 王欣;英汉借词范畴化认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8 苏义拉;图瓦语中蒙古语借词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0年
9 阮氏黎心;汉越人体名词隐喻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冀芳;济宁方言义位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沙明鑫;多义动词“切る”的词义范畴体系与习得[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2 于鹏;对多义动词“とる”的认知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3 闫璐璐;多义动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胜男;“ぃく/くる”和“去/来”多义构造的对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5 王莲;英语介词in多义网络的认知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6 常亮;词义引申的认知机制及其对英语词典编纂的启示[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7 陈非;第二语言习得者使用多义动词“打”的偏误分析[D];吉林大学;2012年
8 张建芳;多义拟声拟态词语义扩展机制分析[D];河南科技大学;2009年
9 柴杰;意象图式理论下的英语多义介词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10 黎婷婷;语义演化的典型理论分析[D];西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2269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1226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