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日语论文 >

日语「し」类常用动词的语义网络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06 12:11

  本文关键词:日语「し」类常用动词的语义网络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し」类常用动词 类属划分 家族相似性 模糊语义


【摘要】:本文利用认知语言学的语义范畴理论分析日语「し」类常用动词,阐释其类属划分以及家族相似性的组织性和规律性。同时,以人们来自客观世界的经验和认知事物的规律为基础,探析这类词原始模糊语义的产生、发展与习得的内在机制,从而建立以家族相似性为特征解释「し」类常用动词的语义网络。
【作者单位】: 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大学;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日语动词的论元结构对格助词的制约”(09YJA740014) 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日语动词的表达及使用规律的认知”(11542161)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36
【正文快照】: 语言是人类通过大脑对人类自身及周围环境进行认知的结果,语言是两者互动的产物。所以认知和语言的中心环节就是人。人类为了充分认知客观世界,就必须采取最为有效的分析、判断、归类的方法将来自外界的信息和认知的成果进行分类储存和记忆定位。这种主客观相互作用对事物进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红深;;中国模糊语言学30年[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2 霍雅楠;陈海君;;论二语习得中的标记性——基于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3 刘金萍;;从语言的模糊性看翻译[J];商场现代化;2010年06期

4 何花;王惠玲;;从范畴理论的发展看“家族相似性”[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5 陆文娟;;原型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年09期

6 陈瑜;;论标记理论和原型理论的关联[J];学理论;2010年07期

7 张爱珍;陈维振;;从“逻辑”到“语法”——论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观对模糊语义研究的启发[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8 姚鸿琨;;形容词语用组合问题探讨[J];武陵学刊;2010年01期

9 俞建梁;;论范畴构建的主体间性——以维特根斯坦的语言观为视角[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10 焦卫华;;理解的基础:生活形式和家族相似——维特根斯坦论理解的可能性[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孔喜;杨炳钧;;文学翻译译文修改的原型论取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2 王晓辉;;语义双关修辞解读中的隐喻思维与认知[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温红博;郭永兴;莫雷;;刺激材料的整体性知觉对类别建构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张娟;莫雷;温红博;刘志雅;;刺激呈现方式对间接的类别学习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王萍;;毛泽东诗词与语义模糊数字的翻译[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黄伟红;;类典型论,范畴化和词义扩展[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李洁红;;论转喻和隐喻在前指替代中的差异[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李颖;;从典型范畴理论看模糊语言的两个维度[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9 刘俊;;从认知的角度来识解英语动词+小品词构造[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10 朱翠芳;;从自组织神经网络看语言的认知域研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赵军;《叶问2》:类型片又一成功范例[N];中国电影报;2010年

2 记者 徐华西;模糊语言研究要注重更新方法[N];光明日报;2008年

3 吴焕加/文;贝聿铭巧思妙构 华盛顿美术馆东馆[N];财经时报;2004年

4 姚双云;语言学探索者的一串足印[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夏日光;省略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与翻译教学[D];西南大学;2010年

2 刘佐艳;语义的模糊性与民族文化[D];黑龙江大学;2003年

3 魏韶华;“林中路”上的精神“相遇”[D];复旦大学;2003年

4 王葆华;动词的语义及论元配置[D];复旦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燕;现代汉语意愿助动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2 程文宣;关于颜色词“黄”的语义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姜甲涛;模糊本体在关系数据库系统语义检索中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4 崔俊飞;维特根斯坦哲学中的语言观[D];黑龙江大学;2010年

5 霍中惠;原型理论与概念整合理论对委婉语的互补性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6 王蕾;21世纪以来英汉新词的认知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7 李双梅;多义动词“上/下”的范畴化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杨洋;《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形副兼类词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赵晓威;知识编译技术及可能性灵活规划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曹峰瑞;维特根斯坦后期心理学哲学中的概念分析[D];山西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2585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12585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0b5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