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汉语拟声拟态词的对比研究
本文选题:拟声拟态词 + 形态特征 ; 参考:《中南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摘要】: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发现:在日语会话、电视节目、文学作品中如“ぺこぺこ”、“ザちザち”、“ぃちぃち”等描写声音和状态的拟声拟态词出现频率很高。很多这样的词语由于表达的感觉很微妙,对于日语学习者来说是个难关。汉语中也有如“稀里哗啦”、“噼噼啪啪”、“刷”等拟声拟态词,但是相对于日语来说,汉语拟声拟态词不仅数量比较少,在语言中所占地位也较低。在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期间,通过调查先行研究以及各类资料了解到中日拟声态词存在着惊人的相似点,但相关中日对比的研究成果却有限。本文将从形态以及“统语”角度比较、分析中日拟声拟态词的异同点。 在日本以及中国,关于日语拟声拟态词的研究比较透彻,而近二十年来,日本以及国内关于汉语拟声拟态词的研究却陷入了低谷。拟声拟态词可分为“拟 声词”和“拟态词”两大类,汉语拟声拟态词的研究仅局限于对拟声词的研究,对拟态词的研究极少。有专门的汉语拟声词辞典但是没有专门的拟态词辞典。本文将尝试分析汉语拟态词的特征,并且将整理出《新汉日词典》所收录的拟态词列在附录中。 本文以先行研究为基础,从形态学及语法学的观点出发,通过对中日两国发行的各类拟声拟态词辞典以及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开发的中日对译语料库中的25本日本小说,21本中国小说中所出现的拟声拟态词进行分析,从形态分类、词性、派生词、复合词以及与助词的连用角度进行对照研究,总结出中日拟声拟态词的形态、“统语”特征的异同。 由于有关中日拟声拟态词的形态、“统语”的先行研究较少,本人才疏学浅、能力有限,相信本文尚有诸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将争取逐个攻破这些不足点,望为拟声拟态词的中日对比研究尽微薄之力。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Japanese, it is found that in Japanese conversation, TV programs and literary works, such as "Pao Pu", "Pao Pu", "Li Li", "Li Li", and so on, appear frequently in onomatopoeias describing sounds and states.Many of these words are difficult for Japanese learners because of their subtle feelings.Chinese is also like mimic words such as "rattle", "crackle" and "brush", but compared with Japanese, Chinese onomatopoeia is not only a small number, but also occupies a low position in the language.During the period of undergraduate thesis writing,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various kinds of data, we can find out that there are striking similarities between Chinese and Japanese onomatopoeia words, but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are limited.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Japanese onomatopoeia words from the angle of morphology and traditional language.In Japan and China, the research on Japanese onomatopoeia is quite thorough, but in the past twenty years, the research on Chinese onomatopoeia in Japan and China has fallen into a low point.Onomatopoeia word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mimic words" and "mimic words". The study of Chinese onomatopoeia words is limited to the study of onomatopoeia words.There is a special Chinese onomatopoeia but there is no special onomatopoeia.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mimetic words and lists them in the appendix.Based on the first research,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morphology and grammar.This paper analyzes all kinds of onomatopoeias published by China and Japan and the onomatopoeia in 25 novels of 21 Chinese novels developed by the Japanese Studies Research Center in Beijing, and classifies the onomatopoeias in form.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on part of speech, derivative words, compound words and auxiliary words, and sums up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Japanese onomatopoeia words.Because of the form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onomatopoeia, the first study of "Tong Yu" is less, my ability is limited, I believe there are still many deficiencies in this paper.In the course of future study, we will try to overcome these deficiencies one by one, and hope to do our best in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onomatopoeia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H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日语学习与研究》二○○三年总索引[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3年04期
2 佟玲;;形容“笑”的日语拟声拟态词[J];日语知识;2009年01期
3 杨利蓉;;浅析日语拟声拟态词词类的转移及其活用[J];改革与开放;2011年10期
4 姚维;;日语拟声拟态词教学方法初探[J];考试周刊;2010年28期
5 张婷;;日汉拟声拟态词的特点[J];飞天;2011年10期
6 罗兴典;;《昙り日の塔》选译[J];日语学习与研究;1989年06期
7 唐宇香;;论辩证思维方法在日语教学中的运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8 ;新春致辞[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7年01期
9 袁丁;;浅谈日语语音的浊音化现象——从か、た行谈起[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10 ;《日语学习与研究》二○○七年总索引[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金玉顺;;浅谈日语语句的表达特色[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2 孙静霞;;浅议日语单词之词性标注——《新编日语1(修订本)》的词性标注[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3 罗继英;;日语拟声拟态词的汉译[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余丹阳;;关于非日语学习者学习情况的调查报告[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5 徐向东;;浅析日语听力教学[A];对外贸易外语系科研论文集(第一期)[C];1992年
6 唐画女;;浅谈日本方言[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辑)[C];2008年
7 任江辉;;汉日同形词初探[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王静;;大学日语专业精读教材词汇研究——关于《新编日语》(1-4册)[A];首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郭德玉;;对日语敬语的再认识[A];对外贸易外语系科研论文集(第一期)[C];1992年
10 王永全;;我国汉日词典编写及出版现状、存在问题及新世纪的展望[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杜秀平;日本动漫催热日语培训市场[N];北京商报;2008年
2 通讯员 吴起起;第四届日语竞赛在中南林科大举行[N];湖南日报;2007年
3 大河报记者 路红 本报记者 李铮;王增强:从打工者到日语专家[N];河南日报;2005年
4 金姝;“育英杯”日语讲演比赛开赛[N];吉林日报;2008年
5 小庄;大连社日语书出版形成方阵[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于洪全;我市中小学日语教育呈健康推进态势[N];大连日报;2008年
7 辽宁省阜新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 邢文良;《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成就我的何止爱好?[N];中华读书报;2008年
8 本报驻京记者 陆静斐;对外汉教,,成功尚需时日[N];文汇报;2005年
9 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系 王程硕;《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我记忆中的那抹柠檬黄[N];中华读书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李婵;常旭:根据地震波寻找石油[N];北京科技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唐千友;日语动名词谓语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2 金稀玉;韩日语助词共现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3 杨敬;日语格助词ヲ的原型义及其扩展义—从认知语言学角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冉;日语拟声拟态词的学习[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金璐;关于日语拟声拟态词的汉译[D];吉林大学;2013年
3 杨惟;日语拟声词的翻译[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陆兰;日汉语拟声拟态词的对比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5 张建芳;多义拟声拟态词语义扩展机制分析[D];河南科技大学;2009年
6 魏燕华;特殊拟声拟态词的中文翻译[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3年
7 潘蕊;从共感觉隐喻看日语拟声拟态词的多义性[D];吉林大学;2011年
8 王博琦;以“转移”为中心研究中国人在日语方面的误用[D];吉林财经大学;2010年
9 肖东娟;教材中拟声拟态词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苏聪;韩中拟声拟态词对比研究[D];青岛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7564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1756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