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闷的象征》在中国的翻译及传播
本文选题:《苦闷的象征》 + 鲁迅先生 ; 参考:《日语学习与研究》2002年01期
【摘要】:正 在今天的日本,了解厨川白村(1880—1923)的读 者越来越少,学术界也很少有人提及这位曾经以《近 代文学十讲》(1912年)、《出了象牙塔》(1920年)、《近 代的恋爱观》(1922年)、《苦闷的象征》(1924年)等著 作驰名日本近现代文坛的文艺评论家。在中国厨川 白村也曾名噪一时,到20世纪20年代末,他的作品几 乎全被翻译成中文。他的文艺理论影响了中国的读 书界,他的遗作《苦闷的象征》使“苦闷”的话语广泛流 传。 由于鲁迅翻译了厨川白村的大部分著作,鲁迅与 厨川白村的比较研究一直是鲁迅研究的重要课题。 大多数学者论述到鲁迅翻译厨川的作品以及所受到 的影响。对于《苦闷的象征》在中国的传播及其意义 也有人论述。但是,把鲁迅为何要介绍厨川白村、如 何翻译《苦闷的象征》放到当时的中日文学、文化语境 中去考察时,我们发现还有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 究。本文从鲁迅及其同时代的翻译者如何翻译介绍 《苦闷的象征》这一侧面,探讨《苦闷的象征》在中国的 翻译及传播中出现的翻译问题。
[Abstract]:In today's Japan, there are fewer and fewer readers of Kokukawa White Village (1880-1923). Few scholars mention this literary critic who was famous for his works in 1912 (1912, "the ivory tower") (1920, "recent generation's view of love" (1922, "the symbol of boredom" (1924)), and so on. He was famous in Chuan Baicun, China, and by the late 1920s, his works were mostly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His theory of literature and art influenced the reading world in China, and his relic, symbol of boredom, spread the words of boredom widely. Because Lu Xun has translated most of the works of Kuichuan Bai Village, the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Lu Xun and Khuichuan White Village has been an important subject in the study of Lu Xun. Most scholars discuss Lu Xun's translation of Kitchen's works and their influence. The spread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ymbol of boredom in China has also been discussed. However, we find that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to be studied in the context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when Lu Xun is introduced to the village of Kaochuan White, such as the translation of "the symbol of boredom" in the context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literature at that tim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ow Lu Xun and his contemporary translators translate the symbol of boredom,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ranslation problems in the translation and communication of the symbol of boredom in China.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诗歌研究中心
【分类号】:H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成;《苦闷的象征》在中国的翻译及传播[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2年01期
2 邹雪梅;;浅析鲁迅和周作人散文的日本文学经验[J];文学教育(上);2011年03期
3 梁敏儿;完全性的追求——鲁迅、《苦闷的象征》与浪漫主义[J];鲁迅研究月刊;2000年03期
4 袁荻涌;独到的见地深切的会心──厨川白村为何会得到鲁迅的赞赏和肯定[J];日本学刊;1995年03期
5 王烨;论《苦闷的象征》对钱杏惃30年代文学批评的影响[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04期
6 林志浩;“五四”以后鲁迅的唯物主义文艺思想[J];河北学刊;1986年05期
7 姚锡佩;跨世纪的心理探求[J];鲁迅研究月刊;1995年08期
8 温儒敏;鲁迅前期美学思想与厨川白村[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5期
9 倪浓水;“苦闷的象征”[J];远程教育杂志;1999年01期
10 于水;鲁迅与象征[J];继续教育研究;199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鲁迅与烟[A];全国烟草系统纪检监察专卖管理财务审计工作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黄轶;;言文之分与身份之别——以鲁迅语言观为中心[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3 曾镇南;;鲁迅是谁?——重读瞿秋白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A];瞿秋白研究新探——纪念瞿秋白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论文集[C];1999年
4 王铁仙;;关于科学评价鲁迅的若干思考——重读瞿秋白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A];瞿秋白研究新探——纪念瞿秋白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论文集[C];1999年
5 史挥戈;吴腾凰;;严谨的文风 科学的论证——重读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A];纪念瞿秋白同志诞辰105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卓恺返;;鲁迅的历史教育思想探讨[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谢清风;;鲁迅审稿思想浅探[A];论稿件的审读和加工——中国编辑学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选[C];1998年
8 崔银河;;鲁迅与蒙古族当代文学[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苏挺;;苏南新四军的鲁迅文艺社[A];老兵话当年(第三辑)[C];2002年
10 王惠敏;;鲁迅生平陈列的设计特色[A];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三届学术会议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汪涌豪;日常的鲁迅[N];文汇报;2002年
2 何满子;重读鲁迅《写于深夜里》[N];中华读书报;2003年
3 董阳;《鲁迅的艺术世界》看到不同的鲁迅[N];西部时报;2009年
4 奉少廷;先生不厌百回读[N];人民日报;2010年
5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 张梦阳;鲁迅文艺理论批评的现实启悟[N];文艺报;2011年
6 父舟;张广天要发掘个性的鲁迅[N];北京日报;2001年
7 李钧(教师);“不打折扣”的鲁迅[N];中国邮政报;2003年
8 ;今天我们怎么关注鲁迅[N];解放日报;2005年
9 孙伟科;鲁迅身后不寂寞[N];文艺报;2000年
10 新华社记者 张乐;鲁迅的抬棺人,,又走了一个……[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符杰祥;“道”与“路”[D];复旦大学;2003年
2 曹禧修;抵达深度的叙述[D];河南大学;2002年
3 靳新来;“人”与“兽”的纠葛[D];复旦大学;2004年
4 方Q趾
本文编号:17831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1783113.html